其實早自1980年代末期李登輝上台執政,台灣的政治體系中就逐漸醞釀一種新的政治秩序及身份認同圖像。使得外省族群在自我身份認同及族群價值領域面臨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在國民黨內的權力鬥爭中顯得格外明顯。在1994年,李登輝即以國民黨黨主席的身份向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承認:「自己曾經是日本人,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國民黨只有兩歲」的時候,李登輝在國民黨及在中華民國的領導高位即遭到許多外省籍政治菁英的挑戰與質疑。由於李登輝的身份與權勢,以及李登輝對於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歷史重新定位,使得國民黨的權力核心重新洗牌,也讓外省人對國家、民族信仰的集體價值體系以及諸多自我身份認同的標的,從正統中國政府追隨者及中國人的身份,在短短的時間之內淪為外來政權的擁護者及台灣這塊土地的他者。
同一時期,台灣也展開了一連串的政治改革與民主選舉,如國會全面改選、省市長直選、總統直選等等,使得過去四十年來省籍不平等的政治結構成為選舉時動員與操作的議題。也使得族群爭議益發明顯,並愈演愈烈。在此情勢下,即便外省人相較於本省族群團結,但代表外省族群優勢的國民黨卻在部分重要選舉中嚐到敗績。尤其是2000年及2004年的總統大選失利,更使得外省人的焦慮不安情緒增生。其後雖然靠著馬英九奪回權力高位,但2016年總統大選的情勢顯然極不樂觀。外省政治精英所堅持國家內涵、華夏史觀、中華民國法統勢將再次遭遇威脅。敗選將臨、政權輪替的鬱悶和焦慮可想而知。這種情緒,以張作錦在聯合報所發表的評論:「王金平選總統,國民黨將亡矣!」厥為代表。張文表面上是對王金平主持立院的權謀多所騭議,但實際上是不能接受兩個臺灣人競逐總統大位。疑慮「王金平這回選總統,國民黨更將大分裂,等於保送蔡英文上壘,其間難道沒有李登輝的影子?」
對於這種現象,郭力昕的評論尤為深刻。他認為:「許多台北外省人根深的省籍/文化優越意識,以及基於這個意識下,格外恐懼「失掉政權」這件事,讓他們之中的許多具有高等教育背景和理性訓練的人,一旦碰到省籍問題/藍綠情結,身上的那些知識、訓練與理性能力就全然失效,只能被潛意識裡的不理性、集體焦慮與恐懼感所召喚。一碰到選舉,還是不假思索、非選深藍候選人不可;那種對國民黨不能失掉政權的莫名恐懼,毫無邏輯或理性可言。」而這也是洪秀柱宣布參選立即颳起一陣旋風的重要原因。
當然,政治因素只是促發外省族群焦慮情緒的諸多因素之一,並非全部。外省人在此一變動時局的焦慮仍有其他諸多的誘發因素。例如李筱峰從「外省人面對社會和經濟利益、優勢地位之減少或喪失的情勢,所感知到的集體心理狀態或情緒」來解讀外省人的危機感。他認為這是由於外省人過去在國民黨政府威權統治時期社經結構上的優勢地位,隨著政治的民主化、社會的多元自由開放情勢而日漸流逝,所產生的類似「危機感」的心理防衛機制。而吳乃德則認為現階段台灣族群緊張的根源,是因為越來越多的本省人拒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同時對自認為是「中國人」的外省民眾充滿疑慮;另一方面,外省人則是因為民主化之後成為政治權力上的少數人,感受到「本省族群對其缺乏尊重與承認」,因而對於台灣主體的建構心存疑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