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珍專欄:在歷史地位之外,連戰還有什麼人生價值?

2015-09-01 06:40

? 人氣

連戰走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評社)

連戰走訪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中評社)

李登輝和連戰,真的是很好的對照組,兩位都是正港台灣人,對家國都有堅定的想像,而且,愈老愈明確,都要在他們的想像中尋求個人的歷史地位。麻煩的是,他們的想像都不全然能操諸於己,甚至操諸於台灣;更麻煩的是,兩人想像的共同體和我們都不大一樣。這裡說的「我們」未必精確,因為也是一種「想像的多數」。兩位老人家都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魄,完全拿他們沒輒,因為他們都相信,歷史會給他們定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歷史定評很難說得準,歷史有令名也有罵名,若是不計毀譽,李登輝和連戰兩位前任正副國家元首,不論是「台灣人的悲哀」或者是二00五年的兩岸破冰,歷史留名這件事,對他們而言,其實已經不必操太多心了。想像一下,為什麼連戰非要在眾人皆曰不宜聲中再次登陸?

以連戰的年紀和社會聲望,以及連家的財富,從權與錢的角度揣測,都不盡然說得通,前者已經不是連戰還能渴求得到的,甚至在去年九合一選舉一役後,他的兒女企圖在台灣政壇有一席之地的可能性都降到近乎於零;後者,連家的財富足堪再吃三代而不空,還需要嗎?

從歷史中找尋連家的身影,連戰的祖父連雅堂先生,當年數度遊走於中國與日治(據)台灣之間,直到發表〈新阿片政策謳歌論〉後,被林獻堂將他從櫟社除名,再不見容於台灣文士,遂遣子連震東帶著他的八行書投靠參議院議長張繼,張繼閱信後,覺得「真摯沈痛,大義凜然,深為感動,歷久難釋。」這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馬占山將軍抗日不成,假降後於隔年組織東北救國抗日聯軍,以游擊戰對抗日軍,馬占山徹底抗戰的主張被蔣介石拒絕,西安事變時,馬占山站在張學良的一邊;七七事變時,他在山西與八路軍協同抗日;第二次國共內戰末期,解放軍進攻北平之際,馬占山向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推荐鄧寶珊與中共方面進行和平談判,最終北平開城投降。

連戰在抗日戰爭紀念館題下「十四年血淚史,贏來醒獅萬世名」,一句話就超越國民黨八年抗日的「定論」,抗日豈只八年,國民黨也沒辦法否認自九一八事變之後,至少六年時間,領導抗日的蔣委員長一直糾結於國軍作戰實力,因而猶疑難定的。這句題詞含蓄卻直接地表達了他的想法:用國民黨、蔣委員長抗日阻止我去參加中國人民紀念抗日戰爭七十周年活動是不可能的。

連震東一路追隨張繼,直到抗戰勝利後成為接收大員之一。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台灣戰區布展處,陳儀照片後方就站著連震東。第一次參觀這個紀念館的連戰,看到了父親的身影,大概無法比較今年二月閉館重修,七月重新開放後的館區,中美英蘇四國旗全部都拿掉,而開羅會議的展覽也相形變少許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

夏珍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