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名導貝托魯奇縱橫影壇50年,以知名情慾電影《巴黎最後探戈》挑戰道德尺度,他也是馬克思主義者,《同流者》展現他對激進左翼政治的支持,其經典名作《末代皇帝》則讓他抱回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貝托魯奇的公關公司26日表示,他在當天上午7點因肺癌病逝羅馬的家中,享壽77歲。
1940年3月16日,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生於義大利北部帕爾馬(Parma),他的父親是知名詩人阿提里奧(Attilio Bertolucci),阿提里奧是義大利詩人兼導演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的朋友。1958年,貝托魯奇開始就讀羅馬大學(Sapienza University of Rome),但於1961年輟學。
貝托魯奇支持馬克思主義 大膽挑戰道德尺度
帕索里尼僱用20歲的貝托魯奇,擔任其1961年處女作《乞丐》(Accattone)的助手。這個經驗成為貝托魯奇的重大突破:後來,帕索里尼推薦他擔任1962年電影《死神》(La Commare Secca)的編劇,這部片後來也由貝托魯奇執導,成為他的導演處女作,並在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Venice Film Festival)放映。
1964年,貝托魯奇執導的《革命前夕》(Before the Revolution)造成轟動,奠定其導演生涯的基礎。他也是知名的馬克思主義者,《革命前夕》與1970年的作品《同流者》(The Conformist)宣揚了他對激進左翼政治的支持,貝托魯奇曾表示:「我活在一種共產主義的夢裡。」
《同流者》也是貝托魯奇與義大利電影攝影師斯托拉羅(Vittorio Storaro)合作的開始,兩人共同創作出多部充滿視覺挑逗元素的名作,包括1972年的《巴黎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巴黎最後探戈》推出時轟動社會,被列為只有成人才能看的X級電影,片中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飾演歷經喪妻之痛的旅館老闆,在巴黎一棟出租公寓裡遇上恰巧也同樣去看房子,打算租房子的施奈德(Maria Schneider),兩人初次見面就在那間空屋裡面發生激烈的性行為,從此那間公寓成為他們幽會的場所。
《巴黎最後探戈》大膽挑戰道德尺度,露骨性愛劇情與暴力背德觀念讓此片在義大利遭禁演逾10年,但也讓貝托魯奇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並走紅國際影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