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書由來
電腦與網路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發明,但背後的創造者卻鮮為人知。電腦與網路並非由足以躍登雜誌封面、與愛迪生、貝爾和摩斯齊名的傑出發明家,獨自在閣樓或車庫中構思而成。數位時代大多數的創新其實都來自集體創作。許多有趣迷人的發明家參與其中,有些人極富創意巧思,少數人甚至是天才。本書談的正是這些先行者、駭客、發明家和創業家的故事—他們是誰、他們的心智如何運作,以及他們為何擁有豐富的創造力。本書也描繪他們如何合作,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為何能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創造力。
這些團隊合作的故事很重要,因為一般書籍很少聚焦於團隊合作對創新的重要性。市面上有數千種書籍大力稱頌傳記作者筆下描繪或神化的人物,說他們是孤獨的發明家。我自己就寫了好幾本這類書籍。只要在亞馬遜網路書店搜尋以下字眼:「⋯⋯ 的發明人」,就可找到1,860 本這類書籍,但是談合作式創新的書種就遠遠不及此數。然而,如果我們想了解今天的科技革命究竟如何醞釀成形,其實更需要了解合作式創新。
關於創新,這些日子以來,大家已經談了很多,創新二字已漸漸變成流行語,但它真正的意義卻日益模糊。所以我計畫在本書中說明創新如何在真實世界中發生。這個時代最有想像力的創新者究竟如何實現顛覆性的構想?我把焦點放在數位時代最重要的突破,以及造成突破的創新者。還會探討哪些因素造就這些創造性的飛躍?哪些能力最有用?他們如何領導與合作,以及為何有些人成功,其他人卻失敗了?
本書也探討塑造創新氛圍的社會力和文化力,包括受美國政府資助、由軍產學界合作管理的研究生態系統,如何促進數位時代的誕生,此外由社群組織者、抱持公有心態的嬉皮、DIY 愛好者、自行編寫程式的駭客組成的鬆散聯盟帶來的貢獻也不容忽視,而他們大多數都對中央集權抱持懷疑的態度。
撰寫科技史時可以從不同觀點,強調上述任一層面。就以哈佛與IBM 合作的馬克一號(Mark I)為例,這是史上第一部大型電機電腦。參與馬克一號設計的程式設計師霍普(Grace Hopper)所撰寫的歷史,把焦點放在馬克一號的主要創造者艾肯(Howard Aiken)身上。IBM 推出的歷史則強調默默耕耘的工程師團隊的貢獻,描述他們如何推動種種漸進式創新,包括從計數器到打孔卡輸入機等電腦機件。
同樣的,究竟應該強調卓越的個人貢獻,還是文化潮流的影響,長久以來一直是爭議的焦點。十九世紀中葉,詩人卡萊爾(Thomas Carlyle)曾聲稱:「世界史只不過是偉人的傳記。」而哲學家史賓賽(Herbert Spencer)則以強調社會力的理論來回應。學者和實際參與者往往有不同的權衡。1970 年代,美國國務卿季辛吉有一次在中東從事穿梭外交任務時告訴記者:「身為教授,我傾向於認為歷史是由無關個人的客觀力量所主導。但是當你實際參與,你又會看到不同的個人特質帶來的影響。」數位時代的創新和中東和平任務一樣,受到不同的個人特質和文化力量的影響,我嘗試在本書中把兩個因素交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