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那種心態很美,是個高貴的時刻,當時戰死沙場也好過在戰後存活,為國家付出的感覺真好」,(伊朗士兵)梅赫迪如是說。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入侵伊朗,開啟了8年兩伊戰爭(Iran-Iraq war)的序幕。在這場20世紀中最具爭議的戰爭中,雙方為這場戰事投入了諸多人力物力成本,傷亡慘重。
儘管表面上看起來兩敗俱傷,但在戰爭結束後,伊朗的人民對於何梅尼(Ayatollah Khomeini)更加忠貞,伊拉克人民卻對海珊(Saddam Hussein)任意興戰感到厭倦。孰勝孰敗,35年後來看,仍無二致。
為何梅尼歡欣上戰場
「我們都愛何梅尼,當他下令全國抵禦伊拉克攻勢時,我們開心的呼應他的徵召,整個世代歡欣地上戰場」,梅赫迪(Mehdi Talati)回憶道。
當年才15歲的梅赫迪與其它同年紀的男孩憑著一股熱血加入了「伊朗反抗動員軍」(Nirou-ye Moqavemat-e Basij),儘管裝備不足,缺乏戰場經驗,靠著宗教領袖何梅尼的號召,還是吸引了大批保家衛國的伊朗志願軍。
梅赫迪指出,當時第一次看到AK-47與手榴彈時,根本不敢輕易觸碰,因為「每個人都害怕手榴彈在面前爆炸」,當時的麵包糧食也多所短缺,後勤補給很糟糕,但每個人的士氣高昂,急著上戰場為何梅尼效命。
強迫入伍,士氣低落
海珊的共和軍(Republican Guard)軍容壯盛,戰力可觀,還拿下了伊朗的霍拉姆沙赫爾港(Khorramshahr Port),箝制伊朗在阿拉伯河的出入口,軍事進展迅速。
不過,除了共和軍之外,伊拉克其它部隊的素質參差不齊,與共和軍存有雲泥之別,不但戰力差,更無心上戰場。
由於都是被強迫拉伕入伍,因此當《英國廣播公司》(BBC)要採訪伊拉克軍人時,許多都要求匿名受訪,因為提及參與35年前這場戰事的經驗不甚光采。
現職為伊拉克自由撰稿記者的亞德南(Adnan,化名)對BBC表示,1981年,他被伊拉克國防部徵召入伍,入伍後的軍事訓練令他印象深刻。
「教官在一旁拿著鞭子,稍有聽錯口令或做錯動作,鞭子就往你身上招呼,頭部、肩膀和胸口,都會冷不防的挨了好幾下」,亞德南直言,伊拉克軍隊根本沒有士氣,「這要如何打仗?」
Anniversary of Iran-Iraq war. Iranians & Kurds vs Iraq & the world. They still haven't recovered. A lost generation pic.twitter.com/1cpqHqXS4E
— Teymour (@Teymour_Ashkan) 2015 9月 24日
雙方死傷慘重
不論當時伊朗與伊拉克軍人上戰場的心境如何,戰爭總是殘酷的,據統計,共有25萬名伊拉克士兵於兩伊戰爭期間為國捐軀。亞德南指稱,他永遠忘不了殺戮的慘狀,「這場戰爭很荒謬,到後來,根本把大家一起拖進地獄(inferno)裡」。
Today marks 35yrs since the start of the #Iran-#Iraq war. The war lasted 8yrs, >100k civilians killed from both sides pic.twitter.com/oKoLs0RKdy
— Ali B. (@Ali_B_313) 2015 9月 22日
1982年,海珊宣布從佔領伊朗的區域撤軍,接下來的6年內,伊朗與伊拉克陷入壕溝戰,死傷慘重,進展極小。
亞德南所屬的連隊奉令前往霍拉姆沙赫爾港支援,在遭遇伊朗軍隊後,全連僅5人幸運生還。更何況,伊朗此時已遭到全球對它實施武器禁運的待遇,一批又一批從壕溝中竄出的人海攻勢(human wave),還是讓無心戀戰的伊拉克部隊招架不住。
至今仍覺驕傲
當年15歲的梅赫迪目前已是1名任職於西方國家的研究人員,他身上因作戰所留下的傷疤不時提醒著自己,當年是如何奮勇抵禦伊拉克的侵略。
裝有人工膝關節的梅赫迪對BBC表示,當年他首次看到手榴彈炸開時,趴在地上好幾分鐘不敢動,「我好害怕」,但隨著上戰場的經驗值增加,他已能從子彈飛過耳邊的聲音辨別子彈的遠近,「伊朗軍人都希望成為烈士」。
1988年8月,何梅尼接受了聯合國居中協調的停火協議,當時伊朗的死傷人數估計在30萬至100萬之間。
「我覺得那種心態很美,是個高貴的時刻,當時戰死沙場也好過在戰後存活,為國家付出的感覺真好」,梅赫迪如是說。
The 'beauty' and the horror of the Iran-Iraq war http://t.co/Nbt2TlsT42
— BBC News (World) (@BBCWorld) 2015 9月 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