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外派華語教師進駐海外教學已有多年,從服務僑校與僑生,到因應全球華語熱派遣進入大學及語言中心以及公私立中小學教學,國內眾多大學及碩士畢業生投入華語教學產業。外派華師的工作內容及勞動條件因案而異,除了由教育部直接選送,還有委任臺灣公私立大學經營的海外臺灣教育中心(Taiwan Education Center/Program)的形式。
由於我個人的研究興趣在南亞,我在社會學研究所畢業前夕應徵了位於印度的中華民國海外華語教師職缺,目前在印度知名的理工學府主持該校的Taiwan Education Program,再過一個月就滿兩年,我想談談這份工作制度面上的一些問題,與其他從業人員、學生以及以所繳納之稅金支持該計畫的民眾分享。
印度臺灣教育中心作為一個教育部支援經費的計畫,其設置乃是立基於國內大學與海外大學之間以簽訂MOU的方式合作,所派遣的教師勞工是與國內的大學簽訂約聘契約,後被派任到當地的大學服務。
印度臺灣教育中心在當地大學的駐點有以「中心」為形式,也有以某系「客座講師」的形式運作,經營方式較有彈性。由於勞雇關係不明確(我的老闆到底是教育部? 是清大? 還是當地任教學校?),我在應徵這份工作時是先通過臺灣計畫辦公室的面談,再與印度當地要前往任教的學校代表進行電話面談,從事前溝通當中去界定工作的性質與內容。在本校,這份工作不只是要教華語,印度學校希望華語課程能融入歷史與文化通識內容,較一般語言課程更具學術性,另外也希望前來任教的客座講師,能夠額外教授中國研究或者華人研究方面的課程,符合該校人文社會學習的研究屬性。因此我除了華語文課程設計與教學,還另外開設一門華人文化與社會的通識課程供大學部及碩士班學生選修。
作為臺灣外派的華語教師,工作並非只有教書那麼簡單。或許會令一般臺灣民眾驚訝的是,這份派遣工的內容其實包羅萬象,合約上所載我們的工作包含:推廣臺灣高等教育及招收印度學生來台就學、學術聯繫、辦理推廣教育、撰寫月報及經營粉絲頁,還有參加校內、全國的教育展以及辦理各類文化活動等項目。另一方面,身為當地大學的一份子,我們時常也會受邀演講、出席會議、甚至是協助籌辦公關活動。以上工作內容,加上自己本身讀書、做研究的時間,加班是家常便飯。我們的假期天數及安排也遵守臺灣大學當中的人事行政規定,並不是假期想回臺灣就能隨時回臺灣。
印度臺灣教育中心是一個一年一審的計畫,就計畫規劃與執行面來看,每年一審的計畫無法包含長遠的經營規畫,大量精力耗費在撰寫報告與核銷預算,這是臺灣目前公部門考核教育單位的現狀。就計畫內編制人員而言,其聘期也跟著年度計畫更動,在現行制度下誰也不能絕對保證萬一隔年計畫終止,工作是否還有著落,因此它留不住人才。對於海外華師來說,每到農曆年前後(教育部審去年績效/隔年預算/會計作業的期間),大約會有一至兩個月的營運經費不到位,需要靠運作計畫的大學以校務基金暫時支應國家系統運作不順,所產生的薪水遲發情形,造成接案的大學行政人員拜託海外華師諒解、海外華師也只好體諒,明明是國家的失誤,變成個人與組織之間以情義彌補(情感剝削)來避免撕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