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政騏觀點:要講幾次,離岸風電不是政府出錢建設的

2018-12-10 06:40

? 人氣

政府大力推動離岸風電發展,使得全球風電大廠紛紛來台投資。(圖/取自pixabay,數位時代提供)

政府大力推動離岸風電發展,使得全球風電大廠紛紛來台投資。(圖/取自pixabay,數位時代提供)

錯假訊息對台灣社會發展衝擊之嚴重,從政府推動離岸風電的過程就可以看得出來。我相信,當我這篇文章一登出來,只要看到「離岸風電」四個字,下面的留言大抵不會脫離兩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A:風機不會轉;颱風一來就倒。

B:離岸風電一度5.8塊,我們要花很多錢買電。

A觀點完全把離岸風電當做政府出資的公共建設,以為政府要把人民的稅金丟到海裡。但其實離岸風電完全是由民間(包含外商)出資興建、運轉和除役(海床上所有設施都要移除)。而且風場建設還沒啟動,政府已經收進了數十億的保證金和稅金。廠商自己要來投資建設,如果台灣風場條件真得這麼遭,賺不了錢是他們家自己的事。

近來更有論點指出,從財政面向來看,相較於會造成政府要借錢來蓋以及除役、造成財政負擔的核電廠,推動離岸風電及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是比較務實的作法。

至於B觀點,也沒有細究5.8塊背後的重要任務。外國來的離岸風電開發商要簽到5.8塊費率,必須承諾在地採購,加速離岸風電產業的本土化,把訂單和就業機會留在臺灣,現在除了簽訂很多本土化訂單之外,甚至促使西門子掛保證把亞太唯一的風機組裝場設在台灣。這不是投資什麼才是投資?

要知道,在台灣本土完全沒有風場開發經驗的狀況下,本土採購不一定比較便宜,且廠商也不一定做的出來。因此,本土化要求增加了開發商的成本,而供應商的交期和品質更是額外的風險。先以較高FIT來把本土供應鏈做起來、中期達到降低台灣離岸風電發電成本,長期實現進軍亞太市場的目標,是非常合理的策略。

20181204-太陽光電產業回應經濟部108年度太陽光電躉購費率聯合聲明記者會,太陽能光電產業代表與離岸風電產業代表合影。(甘岱民攝)
太陽光電產業回應經濟部108年度太陽光電躉購費率聯合聲明記者會,太陽能光電產業代表與離岸風電產業代表合影。(甘岱民攝)

此外,B觀點還有一個很大的盲點。事實上,離岸風電對電價的影響極為有限。依照台電公開揭露資訊,台電目前每年購發電量約為2300億度,購發電成本是2.14元。假設今年離岸風電開發商都簽到合約(還不一定簽的到),共計3.5GW享有5.8塊的費率。以每千瓦裝置發3600小時計算,就是台電一年須以5.8塊價格購買126億度的風電。(註一)

不考慮用電量成長或節能成效、燃氣發電與太陽光電發展,國際煤、氣價格變動,通貨膨脹、或是核電除役及核廢成本是否有忠實計算,我們若只單純考量離岸風電增加後對電價影響,會發現購發電成本只會從2.14提高到約2.3元(註二),但帶來供應鏈逐漸成熟、減少空污、增加就業等效益。而2025年之後運轉的風電,價格更到只剩下每度2-2.5元,之後還會更低,在可見的未來,風電對電價的影響將是為乎其微。

況且,台大風險中心的近日公布的調查已經指出,六成台灣民眾願意花更多的電費,使用更為清潔的能源,讓生活品質更好。用電價反對離岸風電,根本不成理由。

所以,A和B觀點都是錯誤的。各位讀者一定還會發現,A和B是根本完全矛盾的論點。如果認為風機不會轉,怎麼會有付電費的問題?沒有風導致風機不會轉還是掉到海裡,就不會發電,開發商就沒有電可以賣,我們就不需要付錢買風電啊。但是,互相打臉的A和B觀點,卻同時在散佈流傳!

假訊息的問題不只是假訊息本身,而是假訊息的流傳顯示出,台灣的理性、現代化的公共領域,在還沒成長茁壯之前,就快要夭折了。

註一 ,3600度約容量因素40%。3600度 * 風機裝置容量3,500,000,000瓦 / 1000= 126億度

註二,(2.14* 2300億度+5.8*126億度)/(2300億度+126億度)

*作者為台灣新動力智庫執行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