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溫柔的母親,兩位年輕導演, 希望透過電影喚醒台灣人對土地的省思;然而, 在拍攝過程,他們也同時找回了自己家族的認同。
一位國際獲獎無數、備受看好的漢人青年導演,與一位相差8歲的阿美族青年,會有什麼機遇,促使原本毫無瓜葛的兩人一起共執導演筒?而且第一次合作,就入圍金馬獎3項大獎提名,包括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以及女主角入圍最佳新人獎。
一個最直接的答案是:海稻米,藉由參與復育、透過鏡頭重新省思人與土地的情感連結,找回做人與創作初衷。但如果把時間回溯到更年輕、約莫20歲出頭的時候,還可以發現他們另有一個共同點。
大地母親 喚醒年輕創作者
「讀到台大經濟,但我更想要拍電影!」在同儕面前絕口不提自己是「企二代」,甚至刻意躲避父母、東和紡織創辦人鄭榮陞與蔡淑櫻的殷殷召喚,鄭有傑從大學時期就深深愛上電影,打從心裡反抗著接班。
「不賺錢,還害我被罵,你幹嘛這麼堅持要去做!」幾乎同樣的青春時期,剛退伍,那時漢名還叫做王亞梵的勒嘎.舒米,質問著不被族人理解、仍要努力推動海稻米復育的母親舒米.如妮。
「要不是海稻米,我可能就在都市上班、交女朋友,過了一生。」勒嘎.舒米說,從小居住在都市,對於與漢人父親離異多年的阿美族母親舒米.如妮,以及部落文化所知甚少,直到退伍後和母親一起生活在花蓮,才開始了解部落文化。
世居在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的阿美族人,在日治時代就被教導種植海稻米,面積超過12公頃,過去族人每到夏天披著親手編織的太陽蓆收割稻作,並以豐年祭歡慶豐收。
然而,20年前一位鄉長卻因故停繳水路管理費、脫離農田水利會,導致水圳毀壞、水田陸化。儘管當地原民想復耕,卻得不到任何幫助。
舒米.如妮17歲就隨父母到都市打拚,10幾年前在工作與婚姻都以失敗作收的低潮下,回到部落投入水梯田的復耕行動;3年前終於爭取到林務局溼地復育經費,號召年邁族人修復水圳,重新集水灌溉耕作,才讓族人記憶中的花東海稻米重返海岸線。
如今,每到7月稻米熟成時節,全球罕見的臨海水梯田,一畝畝順著坡度延伸到海邊,金黃色的稻浪連著海浪倒映著夕陽餘暉,粼粼生光,美得令人屏氣凝神。
母親努力的這一切,看在勒嘎眼中,一開始並不理解。他本來就不是個熱中參與公共事務的人,更何況明明就是無利可圖的事情,還要被族人罵、被懷疑收錢、耕作也非常辛苦。但透過自己的攝影記錄,他慢慢理解母親的毅力與熱情,也體會到部落在社會上的處境,一一年將拍了2年的影像剪輯成紀錄片處女作《海稻米的願望》,只是用很平鋪直敘的敘事與畫面呈現復育的過程,沒想到大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