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學生在國際競爭中正在落後,中國學生正是我們孩子未來在職場上的競爭對手。」前不久,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引起了中英兩國對各自教育制度的熱議和反思。片中的這段話,顯示了BBC製作這部片子的初衷,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英國教育界和部分觀察人士對於中英人才培養差異的看法。
近年來,由於中國學生在國際測試中的出色表現,中國基礎教育引起了英國等西方國家的關注。然而,中國基礎教育真的已經世界一流了嗎?對比中西教學模式,又能得到些什麼啟示?
西方國家對中國基礎教育「刮目相看」
去年10月,由英國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和BBC合作的研究計劃「中國化的英國學校」引起了南京外國語學校教師李愛雲的注意。
「倫敦大學教育學院在全球QS教育專業排名中位居第一,他們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有意向做一個中國式教育的研究計劃,與BBC合作拍成紀錄片。」身為江蘇省英語特級教師的李愛雲入選了這一專案。
李愛雲說:「BBC反復強調,希望我在英國上課時,能用中國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對象是50名初三年級的英國孩子,他們來自英國漢普郡一所非常好的公立中學--博航特中學。
紀錄片播出後引發廣泛關注。片子最初呈現了英國學生由於不適應中國教學方式,出現了閒聊、蹺課、泡茶等行為。實驗的最後一周,英國學生和中國老師之間漸漸彼此理解。一個月後的考試結果顯示:「中式教育」班學生的三科考試成績全面高於「英式教育」班,數學平均成績高出十多分。
中國孩子比較勤奮,英國孩子認為分數不那麼重要
李愛雲說,一個月的教學實驗有矛盾有碰撞,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英兩國教育的不同,值得相互借鑒、各取所長。「中國孩子比較勤奮,有更加明確的目標。英國的孩子認為分數不那麼重要,關注課外活動比較多,動手能力與應對能力比較強,尤其是演講能力非常好。」
李愛雲表示,紀錄片中展示的只是拍攝者心目中的傳統中國教學模式,和真實的中國教育存在差異。有專家認為,儘管這一紀錄片並不能客觀呈現中英教學的差異,但其反映出來的一些問題仍然值得探討。
為何BBC將攝影機對準了中國基礎教育?
這要從一個叫PISA的測試說起。自2000年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每三年舉行一次PISA測試,評估15歲學生分析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其結果用於幫助各國瞭解教學品質最好和進步最快的教育系統中學生們的表現情況。
2009年、2012年連續兩屆PISA測試中,上海學生在數學、閱讀和科學素養科目上均位列60餘個參試國家(地區)第一。而英國則沒有任何科目進入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