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來,中日韓企圖建構一體化整合「東北亞經濟圈」的顛簸過程,被稱為「新新三國演義」,在日前的突破性成功領袖峰會中,達成的進展與共識方向決定,很可能對臺灣未來「傷很大」,不能等閒以視。
邁向更大的區域經濟整合
歷經中斷休止三年半之後,中日韓三國領袖高峰會2015年11月1日在南韓首爾重啟舉行。三國領袖會中強調「這次峰會已完全恢復三方合作,是我們的共識」,顯示目前國內都各自陷入經濟困境的三國,為擴大貿易,都暫時擱置了歷史問題和主權爭議等歷史恩仇,通過會談成果宣言,同意全面恢復合作,從自由貿易到因應北韓核武計畫,共同致力於區域貿易與安全,是「邁向確保和平與繁榮的一大步」,試圖為三方貿易關係挹注新動力,扭轉減緩的經濟成長,還承諾邁向更大的經濟整合,儘快讓16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及中日韓三方自由貿易協定拍板定案,以更快的步伐共同齊力向前推進。三國同時同意恢復定期召開峰會,敲定下次峰會2016年在日本舉行。
祇求嫌隙消除與關係修補
七年前,中日韓三國在2007年3月首度開始召開年度峰會,後來因為中日爆發領土爭議,且日本被指意圖以修改歷史教科書等方式,掩飾其二戰罪行,導致三國峰會於2012年後停止舉行。
因此,這次首爾峰會的成功舉行,被視為安倍晉三的一項外交突破,此前他曾一再試圖與朴槿惠舉行一對一會談,乃至要求恢復中日韓三方峰會,都一直得不到要領而未果;對朴槿惠言,首爾高峰會祇是一項平衡動作,南韓與中國大陸正快速發展雙方關係,但同時卻又飽受美國壓力,必須尋求與美國核心盟友日本,儘快修補關係。不過,李克強則認為,在峰會中,日本掃除「不正視二戰歷史」以及提升東南亞國家互諒的疑慮,則顯然仍嫌不足。
此次首爾高峰會,可謂是國際政治外交上的象徵意義,遠遠超過了經濟上的實質性重大突破,顯示七年前峰會中止因素並未完全消除,今天東亞三大經濟體所企圖做到的,祇不過就是想「及早修補緊繃關係」罷了。
中日韓三方彼此相需相求
事先紐約時報早就引述權威國際觀察家論斷認為,中日韓三國高峰會議前,本皆沒有任何重要協議達成之期待,三國領袖能夠聚首坐下來會談本身,應該就是最重大的進展了,但這也反映出,這三個世界重要經濟體,在各自努力拚經濟成長方面,的確都還是必須互相依賴,才能夠有所維繫與突破:中國大陸「新常態」經濟大放緩、日本「安倍經濟學」迄今根本無法讓日本「失落二十年」經濟恢復成長動力,而以中國大陸為最大出口國的南韓,則因為中國大陸經濟放緩衝擊,肇致出口導向經濟連續十個月嚴厲下滑,成為南韓經濟發展的莫大警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