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靖觀點:從馬習會看台灣政治邏輯

2015-11-07 08:40

? 人氣

歷史機遇在前,保守自閹在先

這是一個巨大的陷阱,朝野競奪「現狀」,使得決策者即使面臨歷史機遇,也不敢有進取之心。譬如,馬習會突兀成形,台海兩岸關係於11月7日將在新加坡發生巨大轉折。即使雙方態度謹小慎微,不可能觸及重大議題,卻是在形式上、儀式上都是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的重大突破。歷史上,「形式」常是「形勢」的預演,馬英九和習近平的會晤將引領出什麼樣的國際形勢,這是舉世關注的。如此全球矚目的關鍵歷史時刻,雙方的一言一行都有千鈞之重量。然則,我們且就北京和台北雙方幕僚在籌備過程的發言,來觀測形勢之發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方面,總統府發言人陳以信的說法如下:「馬總統此行目的在於鞏固兩岸和平,維持台海現狀,不會簽署任何協議,不會發表聯合聲明。」採取負面表述的方式,在未出發之前,就已預見島內之波濤,未加油門先踩剎車,首要顧慮是堵住在野黨的口,穩住台灣人的心。固然國民黨當前形勢險惡,面臨總統大選困局,有敗亡潰散之憂,但是,歷史機遇在前,卻保守自閹在先,心胸無以開闊,想像無以拓展,完全是愁城內自困者之心態。這樣的心態,當然是朝野競奪「現狀」而自然趨向保守自閉的結果。

反觀北京方面,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於11月4日的聲明很簡約,他首先確認,此次會面雙方將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和名義舉行」,「這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解決情況下根據一個中國原則作出的務實安排。」

請注意這簡短的話語裡所包含的元素。首先,他界定兩岸當前的關係是處於「政治分歧尚未解決」的狀態,承認政治分歧的存在,而既是尚未解決,就是「有待解決」,既是政治分歧,當然就只能政治解決。其次,他又指出,兩岸之間即使有分歧存在,畢竟還是有一個共同的「原則」,什麼原則呢?當然就是「一個中國原則」,這是未來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基礎,只要是在這個基礎上出發,那麼未來的發展可以依據雙方的需求,作出「務實的安排」。既是務實,就表示彈性大,空間廣,為雙方留下想像未來發展的巨大可能性。

雙方以「兩岸領導人」的身份會面,這當然是「務實安排」的具體呈現,符合台灣念茲在茲的「對等、尊嚴」原則。只不過,習近平今年剛巡訪過美、英,受到今昔兩大帝國崇隆尊貴的接待,法國權威期刊《外交世界》以「毛澤東以來最強勢之領導人」稱之。與此同時,馬英九總統卻是自去年太陽花運動以來,在台灣領受了各種來自街頭、媒體、議會、反對黨的形形色色不堪的羞辱。同為「領導人」,卻是冷暖有別,地位懸殊。而台灣的反對陣營,一方面嚴苛檢視馬習會是否體現「對等、尊嚴」的原則,另一方面又不餘遺力,以羞辱馬英九為能事,把自己的「領導人」做賤、做小。這大概也是另一種aporia。

「未來總統」蔡英文的態度當然值得關注。對於馬習會,她在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國民黨偷襲,質疑馬習會意圖影響選舉,她的說法是,「國民黨每到大選前夕,都將兩岸議題當成政治操作,不會獲得台灣人民認同……」其實,即使馬習會尚未曝光之前,11月3日,蔡英文到汐止忠順廟拿香參拜,她就已厲色警告:「提醒執政者在現在的情勢之下不要不擇手段,也不要試圖製造變數,造成對台灣民主的及國家利益的傷害。」勝選在握,避免變數,這是她一路走來的基調。民調既然一直保持巨大優勢,對她而言,最重要的,當然就是「維護穩定領先的現狀」。只不過,做為下一任的台灣「領導人」,眼中只盯緊「選舉」,每到一地,所關注者無非即將開出來的票數。未能窺見「選後」,拒絕面對兩岸、國際的變局。這樣的「領導人」,對於整體台灣人民而言,可能在未來是一個更為巨大的aporia !

*作者為INTERCOLL(International Collective Intellectual)亞洲地區召集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