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在全球矚目下登場。誠如,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馬習會」後,於臉書回應馬總統留言所言馬、習會面為兩岸關係的突破。雖說,一次的兩岸峰會無法解法彌平兩岸在「一個中國」內涵上的歧見,但至少達到「和而不同」段性效果,為兩岸關係和平加溫。
「馬習會」後,部分國人認為此次峰會,北京未對台北讓利,其形式意義大於實質意義,甚至將之曲解為馬總統為拉抬國民黨選情或習近平試圖干擾台灣的大選的戰術性目的。其實,「馬習會」的最大意義乃為兩岸關係奠下和平的基石,此與馬總統在東海、南海爭端中的「和平」基調一致,亦為馬政府推動外交及兩岸關係的信念。
綜觀在國際政治中,諸多雙邊或多邊的首腦對話亦常意在「預防性合作」,避免「雙輸」的局面。換言之,在對話中「衝突避免」較「解決爭端」務實、重要,美、中及日、中之間的對話即為如此。
北宋大儒張橫渠曾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馬習會」中,總統清楚地抛出「和」為上策的兩岸「雙贏」路徑,為七年多來兩岸關係發展中所累積的「和平紅利」加碼,亦期為中華民族開創更和平燦爛的未來,此應不分朝野共同肯定。
*作者為輔仁大學日文系(所)教授兼副國際教育長暨日本研究中心主任/遠景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