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爺爺就跟我說『對啊』,原因是他不只是陳儀的舊故,他也曾經跟張超的哥哥在某個警政單位擔任同事,所以他也向張超的哥哥求證過,可見這個故事當時在福建人的圈子裡頭傳得很廣。爺爺就告訴我說,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機會教育,處理政治案件有一個原則叫做『得饒人處且饒人』,我爺爺真的告訴我要畫重點的就是這7個字。」
王先生表示,爺爺曾說政治案件和刑事案件要分開處理,如果碰到政治案件,就應盡量為對方留一條活路,「因為他總覺得,你幫人家留活路,如果有一天發生什麼事情了,也比較會有人來救你,陳儀就是因為不願意幫人留活路,最後自己走上了死路。」
陳儀當年也是權傾一時,但說槍斃也就這麼槍斃了,是第1顆投入爺爺及整個家族心中的震撼彈。
派系、省籍因素… 「匪諜」是這樣做出來的
至於第2顆震撼彈,則是王先生從叔公告訴他的故事中推敲來的。「我有幾個叔公都在海軍,那個海軍在歷史上被稱為閩系海軍,閩就是福建省的簡稱,在我家族還有另一個記憶是,海軍也是被白色恐怖的對象,被稱之為『海軍白色恐怖事件』。」
相當熟悉中國近代史的王先生說,福建人在警察及海軍2個系統的比例較高,而自己有幾個叔公便是擔任海軍。當時海軍總司令陳紹寬主掌馬尾海校,一手打造閩系海軍,但其欲配合美國的「大海軍主義」與蔣介石的內戰策略發生強烈衝突,最終蔣介石以重慶艦投共事件為由,派出陸軍背景的桂永清接替陳紹寬之位,並趁機對閩系海軍進行殘酷的清洗。
「這些故事我爺爺沒有講,是我其他叔公講的,等於所有台灣的福州人都承載著這個記憶,就是海軍白色恐怖。它有一個身分識別的作用,要殺的是福州人,那其他在陸地上工作的福州人不可能不知道這個事情,因為同鄉會的概念,有一個針對福州人屠殺的收網動作,即使你是在陸上的福州人一樣很清楚的知道這件事情,因此這2個事件:陳儀跟海軍屠殺事件,對我爺爺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海軍白色恐怖中,「匪諜」的判定標準或許只是「你是不是福州人」或「你是不是馬尾海校畢業的」。
「我親眼看到我的長官、朋友、同學一夜之間變成…(匪諜),所以以後我被告知誰是政治犯,你會相信他一定是壞人嗎?不一定,這是我從整個家族歷史記憶推敲,但我想是整個家族歷史的記憶,我爺爺不可能不知道這樣的情形,我想可能都有構成相當大的影響。」從陳儀事件及白色恐怖事件2件事,「匪諜」是因派系、省籍等等因素而被「做」出來的,或許就是這樣,王先生推敲這是爺爺將政治案件及刑事案件分開處理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