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連續36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令人質疑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難道唯獨拿癌細胞沒輒?近年免疫療法在全球掀起旋風,不少癌末患者更視其為人生最後一根浮木,惟醫師強調,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單用免疫療法,多數癌症患者仍須併用化療,才能獲得較理想的療效。換言之,若每個癌未患者都將免疫療法視為延命萬靈丹,不但可能大失所望,還將延誤循求其他更適合治療方式的時機。
目前免疫療法較成熟的治療方式為人造單株抗體注射,其治療機轉為藉由阻止腫瘤細胞對人體免疫細胞的攻擊,進而喚醒患者沉睡中的自體免疫功能,對癌細胞全面展開反攻。
然而,個別癌症患者腫瘤細胞對其免疫細胞的攻擊,能否因人造單株抗體的介入被有效地抑制與癱瘓,仍須視患者腫瘤細胞中一種名為PD-L1的免疫蛋白表現是否旺盛而定。因此,目前醫療臨床上對於新診斷的癌症患者,尤其是考慮接受單一免疫療法的人,預先安排腫瘤基因檢測,幾乎已成為進入正式治療前的一種標準作業流程。
近年癌症每年都奪走近5萬名國人寶貴生命,其中肺癌無論發生率或死亡率,在十大癌症中的排名更不是第1就是第2。據統計,國內每年單是肺癌新增個案就多1萬3000人,同年死亡人數更多達9000人,無數家庭為此天倫夢碎。
腫瘤基因檢測若低於50% 單用免疫療法有風險
而以免疫療法用於國內最常見的肺腺癌為例,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表示,免疫療法出現後,不少患者渴望於第一線治療時,能即單用副作用較低的免疫療法,藉此躲過副作用來勢洶洶的化療。惟依國際肺癌臨床治療指引,一般患者腫瘤PD-L1表現量至少要大於或等於50%,符合定義中的強陽性,才會建議單用免疫療法,否則,患者可能還是必須合併接受化療,才可望獲得較理想的治療效果。
三軍總醫院病理部主任蔡文銓臨床統計,國內肺腺癌患者腫瘤PD-L1表現量達50%以上的比例只占一成多,即便加上表現量1~49%者,大約也只占整體患者比例30%。
蔡文銓說,雖然國外人體試驗發現,免疫療法即使用於PD-L1表現量低於0%患者的身上,平均也有15%的人可以獲得療效;然以癌症患者接受免疫療法,平均每月須注射藥物1到2次,又目前每次費用至少新台幣11萬元起跳來看,可見為何醫界並不建議PD-L1陰性患者作此賭注,或者說以多數人的經濟條件,也根本賭不起。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提到免疫療法,多數腫瘤專科醫常形容:「免疫療法雖是一種革命性的新興癌症治療方式,但再好的治療方式也必須用於適合的人,才能發揮預期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