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籍球員劉利福記得,1981年9月,他在工體鴉雀無聲的6.3萬名觀眾中間看中國國家隊在世界盃預選賽上以0-0戰平紐西蘭。一個多星期後,他隨北京隊在泰國比賽,又在電視上看到中國隊客場以0-1輸給同一個對手。
之後,他接到了來自大使館的電話,他被國家隊教練蘇永舜緊急召喚入隊,參加接下來的比賽。
回想起來,劉利福表示自己「好像做夢似的」——憑藉機敏的頭腦和左腳的功夫,他從一個國棉廠子弟成為北京青年隊球員,之後又進入北京一隊,又在1977年入選國家隊。但在這一天之前,他對於參加世界盃並沒有太多想像。
而當時的中國也一樣。此前中國唯一一次參加世界盃的嘗試是在1958年世界盃預選賽(以淨勝球差被印尼隊淘汰)。之後,由於「台灣問題」,中國宣布退出國際足聯(FIFA)。此後的20多年,政治被凌駕於足球之上。中國民眾習慣了安靜地觀看自己的足球隊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來訪球隊打出各種平局,並按照指示所規定的時間全體鼓掌。(1975年的全運會決賽甚至出現遼寧與廣東隊「並列冠軍」的結果。)
在劉利福第一次入選中國國家隊的1977年前後,中國足球也同時看到了開放的希望。隨著1972年聯合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地位的承認,國際足聯也開始重新邀請中國加入,並在FIFA第一名非歐洲人主席、巴西人阿維蘭熱的斡旋下,於1979年10月幾乎與國際奧委會(IOC)同時迎來中國的重新加入。
「因為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一個巨大的變化,」體育文化學者金汕在回顧那段歷史時說,「西方也認可中國,中國自身也得與時俱進,不能夠說,『我來了,必須讓台灣走』,後來就各讓了一步——就是中國以國家的名義,台灣以地區的名義。」
「這個問題,我覺得也只有改革開放之後,才能有這樣的思路,」他說。
同時,中國人對足球的認識也在短時間內打開了眼界。1977年,比利(Pele)領銜的美國紐約宇宙隊(The New York Cosmos)訪華;之後一年,小部分人又從新買來的彩色電視機上看到了1978年世界盃決賽的轉播。
在和宇宙隊的表演賽中,劉利福打入一球,甚至還曾帶球穿了貝利的襠。賽後,球王曾向媒體表示,劉利福以及當時中國隊的另一名主力容志行,應該嘗試到歐洲踢球。
「這也算是我的一大轉折吧,一進國家隊就趕上了,」劉利福在電話中回憶說,當時第一次與世界級球星較量的經歷給他打開了一個新世界。「我的感覺是,我當時就是一個井底的蛙,看著頭上那一點天,外邊的一點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