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我們最自豪的特色。但,最近有外籍人士和台灣女友搭捷運,遭一名男子惡意辱罵「垃圾」等語,外國男雖報警,但認為警察的處理成效不彰,憤而將在捷運上被辱罵的過程po網,並加上「種族歧視」的標題,果然成為新聞,也引起眾網友撻伐該男子的言行。
但此捷運辱罵事件並非只是單純遇到沒禮貌的台灣人而已,「種族歧視」一詞也不足以解釋整件事,這之中還存在著性別歧視、一元化異文化與異國偏頗思維。
首先,該名辱罵的男子不斷以「和白人男交往」為題攻擊該女性,也就是鄉民所說的CCR,意義大概和「西餐妹」差不多,而無論是什麼別稱,都一再削弱了女性在交往關係的主體性,因為人們只憑「她」交往的對象定義「她」是誰,且一元化所有和西方人交往的亞洲女性為「崇洋媚外」、「和白人交往很酷」、「性關係開放」等等。更糟糕的是,極端發展的一元化論述忽略身為「人」的多元面向,最後演變成「和白人交往的台灣女生都是OOO」的單一選項,既然是複製的性別歧視,最終會引來道德批判,因此CCR和西餐妹等語還含有交往關係複雜的負面意義。
男尊女卑的階級複製也顯示我們如何看待歐美「強國」和其它東南亞國家,這裡只以經濟發展的「強」定義強國,而未考慮到國家的文化內涵與歷史背景,將國力強弱反映在男女交往的權力關係上,所以只出現「西餐妹」一詞,而沒有「中餐哥」的稱呼。
同樣的邏輯也反映在我們對其它東南亞國家的印象,例如以經濟而言,台灣比越南、印尼、柬埔寨還要好一些,因此我們套用男尊女卑的階級於越南、印尼、柬埔寨,面對這些國家,台灣彷彿是交往關係的權力中心─男性,越南、印尼、柬埔寨就成為被一元化的弱勢女性,因此和台灣人結婚的越南女性是依附在台灣男性身上的「越南新娘」。
以和我們常接觸的越南而言,普遍台灣人還是將越南視為「異邦」,越不去了解越南,就越邊緣化它,以及視越南為樣樣不如我們的「落後國家」。然而,當我們越是複製男尊女卑的國族關係,就會發現真相超級打臉,如最近台越混血女星海倫清桃就說越南演員的電視劇片酬已超過台灣演員,更加荒謬的是連越南進口的東西也一併遭受歧視,這樣的思維簡化為:反正越南就比我們差,所以頂新從越南進口豬油就怪怪的,統一從越南買茶葉還被亂傳有戴奧辛,越南成為扣帽子最好的素材。
台灣有許多外來移民與移工,但總體來看,我們看不到外國「人」的多元,如將國際觀限縮在提升英語能力、台北捷運廣告卻是英語人士遊台北,然後看不見印尼勞工是完整的、有宗教信仰的「人」,因此難以接受印尼人開齋節在台北車站聚集,反之卻習以為常、每年盛大舉辦跨年或聖誕慶祝活動。
「外國人捷運事件」背後隱含我們對異文化的刻意忽略,將外國人一元化為特定類型白人,透過無意識的性別階級複製,合理化種族與性別歧視。而無意識地合理化不但加強刻板印象,無助於人跟人的深度理解與溝通,連越南的豬都一起深受污名啊!
*作者為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