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擇偶標準所造成的第三個影響或許是最為明顯的:性本身即是目的,跟婚姻徹底脫勾。「性經驗」類別出現後,性跟婚姻脫勾的情況更為明顯,性生活脫離了情感生活,愈來愈多人為性而性,純粹想要體驗性生活。性愛脫勾表示情感意向和性行為之間的距離愈拉愈大,代表當前的感情跟將當前感情轉化成未來承諾的道德責任漸行漸遠。不僅如此,性感一詞更在在印證性行為跟感情分道揚鑣,因為感情多半是在道德框架底下組織跟醞釀的,但性感不一樣,它本身即是獨立的文化類別、文化行為,不受道德框架約束。性愛脫勾已成普遍趨勢,對男性尤然,根據統計,色情網站男性訪客占七二%,付費色情網站更高達九五%,由此可見女性仍傾向將情感和性慾混為一談。此外,性、愛分離變成主流後,就表示當事人的意圖和實際感受更難被解讀出來了。
第四個影響,性感讓墜入情網這件事變得全然主觀,再也沒有人能用客觀標準來衡量兩人的性吸引或化學反應(即便美麗的標準漸趨單一化,本論點依然成立)。在奧斯汀文學世界裡,有套公開、客觀的擇偶標準為眾人所共享;但是在今天,擇偶變得很主觀,(基本上)都是根據難以言傳、莫可名狀的吸引力。總的來說,個人只能自己判斷有沒有被對方吸引,跟該不該愛上對方,因此選擇伴侶,更像是個人透過複雜的情感和認知評估程序所達成的決策。
第五個影響,性感使民眾愈來愈仰賴圖像和視覺來衡量一個人的魅力,這顯然跟當今主流擇偶標準──可以用理性和語言明確表述──是相牴觸的。若請當事人解釋被吸引的原因,答案多半是些在認知上、在意識上、在理性層次上無法說得通的理由。吸引力的基礎其實很薄弱,大抵建立在兩個陌生人短暫接觸後所做出的倉促判斷,無怪乎近年會出現速配這種新興文化現象(如眾所周知的「一夜情」,及較晚近的「勾搭〔hook up〕」)。「性感」一旦被當作評估模式,也就標誌為性而性的風氣形成了,但反過來說,民眾或許不願再以家庭的框架或長久存續的框架來經營性生活。
最後一個影響是,隨著美麗與性感的影像標準化且廣為傳布,造成身體外觀和樣貌日趨一致。將浪漫邂逅裡的性慾加以標準化,認定某些身體特徵和臉部樣貌是好看、是性感的,其中以時尚和文化產業所推出的模式最占優勢。美麗和性感一旦被標準化,「性吸引力階序」(a hierarchy of sexual attractiveness)便隱然成形:根據那套演練純熟的文化符碼,某些人明顯比其他人更性感、更有魅力。由於性感標準已內化成現代社會深層結構的一部分,因此現代人常用這套標準來評估和品評未來伴侶,認定某些人的「性吸引力」排名高於其他人。因此,擇偶主觀化(自我成了唯一有效的評估來源)、性感容貌標準化,以及品評性感的能力,三者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