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中韓FTA生效 貨貿難望,台灣經濟:沒影響?死路一條?

2015-12-10 13:07

? 人氣

中韓FTA在20日起生效,但兩岸貨貿年底前難完成,台灣經濟與出口恐將因此「烏雲蔽日」。(余志偉攝)

中韓FTA在20日起生效,但兩岸貨貿年底前難完成,台灣經濟與出口恐將因此「烏雲蔽日」。(余志偉攝)

中韓FTA本月20日生效上路,兩岸貨貿談判則是年底難望結束談判。對此,有人認為「影響不大」,有人則視為台灣經濟的大海嘯,但更可能的結果是這片台灣經濟的陰霾不解決,台灣經濟會如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停滯萎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韓有7成左右的出口產品相同,彼此在全球市場上競爭;中國市場占台灣出口的近4成。中韓FTA生效後,韓國出口到中國的產品享有優惠關稅或直接降到零關稅,台灣的產品到中國則仍要課5-15%不等的關稅。台灣的出口是否會因此受影響、出口市場是否會被韓國搶奪,這應該不是專業問題,而是常識即可判斷。

對台灣而言,加入TPP遠了一點,恐怕在2020年前都難望;至於跟美、歐等大型經濟體簽FTA(自由貿易協定)─就如韓國已經作的一樣,或是加入RCEP,更是八字沒一撇。抓在手上的就是已談了12回合的兩岸貨貿,至少中國是一個大型經濟體、占台灣出口也有近4成。

但從經濟部長鄧振中昨日在立法院的說法來看,年底貨貿要能完成談判的機會已不大,除非對方願意作較大幅度的退讓。更何況,就算年底前完成談判,也無太多實質意義,因為兩岸監督條例卡死在立法院,貨貿簽了就跟服貿一樣,還是上不了路。

有人認為經濟學界、產業界及官方,都誇大了中韓FTA的影響,更誇大了貨貿的重要性,因為中韓FTA尚未生效上路前,其實韓國產品已在中國市場逐步擊潰台灣產品;而貨貿即使簽了,台灣對中國出口也不會因而擊敗韓國。因此結論就是貨貿簽不簽影響不大,重要的是台商的競爭力問題。

這是一套似是而非、邏輯錯亂的說法。

台灣企業出口競爭力的強弱,永遠都會是最重要又最關鍵的因素;如果台灣企業的產品都擁有如蘋果一樣的競爭力,產品毛利都有50%,確實有沒有什麼FTA、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等,都只能算是錦上添花罷了,也不影響其生存。

但現實的是台灣商品偏偏不是蘋果,大部份企業的全球競爭力,都遠遠不如台積電、大立光;出口到中國的許多中間產品與原料,就是替代性高的產品,平均毛利大概也是5-15%。如果韓國同樣產品不必再課5-15%的稅,台灣出口則仍要課此關稅,台商還有多少競爭優勢?

更進一步講,如果在台、韓都沒有FTA的優惠下,台商已被韓商擊退,在對方有FTA的關稅優惠加持而我方卻無情況下,豈不雪上加霜?有貨貿或加入區域經貿組織的優惠關稅加持,至少能讓台灣產品與其它對手的競爭,立足在同樣的基準上,至於最後是勝是敗,就看廠商的本事。

簡單的說是這樣:有貨貿(或其它FTA與區域組織)加持,台灣出口未必就贏,但至少較有一搏機會;如果對手有而我們沒有,就是處於競爭劣勢中,萬一又偏生碰上原本台灣產品就已競爭力不如對手的話,那就是死路一條─這點,不必懷疑,看看韓國與歐、美的FTA生效後,台灣丟掉的市場,就知道不必否認與懷疑有FTA加持可以帶來的出口效益。

不過,這個影響可能不會如大海嘯來襲一樣的「戲劇化」,因為廠商的工廠、機具設備都在,面對對手搶單,即使利潤較低、甚至虧本都還是要賣要出口(因為要攤提投資的折舊,不賣虧更大);但不會永遠這樣,單子慢慢掉、工廠逐漸收,新的投資也不會有太多。

最糟的結果是:台灣經濟會如溫水煮青蛙一樣,逐漸停滯萎縮。當全球不景氣時,大家出口全部衰退,但台灣衰退比其它人嚴重;景氣復甦進入繁榮期,各國出口喜孜孜大幅成長,台灣成長得比別人少。這種情況會類似今年全球經濟放緩,亞洲幾個出口導向國家的出口都衰退,但台灣出口衰退了10.3%,硬是「超越」了韓國的衰退7.4%、中國的衰退2.5%、香港衰退1.7%。

當然,我們也可期望這種情況會有一個「HAPPY ENDING」─台灣企業受此刺激,奮進不已、徹底轉型、作出差異化、大幅提升附加價值,反而奪回又擴張更多的出口市場─我們期望、希望台灣企業作得到這點,但確實,難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