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抗中韓FTA?馬政府已難完簽貨貿 業界自求多福吧!

2015-06-02 12:19

? 人氣

中韓FTA正式簽署,台灣的衝擊在所難免。圖為中國商務部長高虎城(左)與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長官尹相直。(美聯社)

中韓FTA正式簽署,台灣的衝擊在所難免。圖為中國商務部長高虎城(左)與南韓產業通商資源長官尹相直。(美聯社)

中韓FTA昨日正式簽署,產業界再呼籲儘快完成兩岸貨貿談判。惟衡諸現實,兩岸貨貿在時效上已難抗中韓FTA,馬政府任內不可能讓貨貿完成上路;而且,未來風險變數更多,且越晚完成台灣經濟與產業的衝擊越大,台灣社會是不該掉以輕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韓FTA對台灣經濟與產業會有衝擊,大概不必太多經濟專業、也不必管經濟部專業模型的估算就能知道。台灣與韓國的出口產品重疊了75%左右,原本兩國就是產業技術層次較接近的競爭對手;中國市場占台灣出口的4成左右。中韓FTA基本上就是兩國彼此給對方產品關稅優惠,最終要達到超過9成為零關稅的目標,中韓FTA明顯讓台灣產品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居劣勢。

在這個微利時代,如果同樣的產品,台灣出口到中國要課關稅(不論是少少的3-5%,或是較高的10-15%),而韓國產品輸出到中國享有較低關稅甚至零關稅,台灣產品被取代的機會當然高。縱然台灣最關注的4大產業,其開放與降稅幅度、速度較預期小,但對台灣的影響一定有,就算是反對兩岸深化經貿往來者,也不必違背常識,硬要說成「沒影響」。

政府及產業界,原本都寄望貨貿儘快完成,且能爭取到較中韓FTA好的條件,但在反服貿運動後,兩岸貨貿談判中斷近1年,即使去年下半年恢復談判,今年4月已進行第10輪談判了,但顯然進度不理想。經濟部就直言,「我們離草簽還很遠,還有一段距離吧!」

貨貿談判涉及8000項產品,每項都涉及談判雙方的「給」與「拿」之爭,正常的談,原本速度就不可能太快。撇開早期研究時間不談,中韓FTA等於談3年就走到正式簽約,其實最關鍵的因素是雙方高層的「政治考量」,確定一定要完成談判的時間,才能走得如此快。

但貨貿的問題在:即使兩岸高層有共識,決定無論如何要在某個時間點完成談判、草簽,但深化兩岸經貿往來在國內爭議大,「反傾中」聲音不斷,任期進入倒數、已跛腳的馬政府,已完全沒有推動貨貿上路生效的能量;更何況大選當前,恐怕連藍委都不會去支持、碰觸這個敏感的議題。因此馬政府任期內己無可能看到貨貿生效上路了,只能靜待下任新政府再作處理與定奪。

不過,新政府上台接手必然有一段摸索適應期,而以目前最有希望勝選的民進黨而言,成功執政後是否會改變貨貿政策,還有兩岸關係會如何變化進而影響貨貿進程,都是變數與風險。惟一可以確定的是:貨貿越晚完成、越慢生效上路,對台灣的經濟與產業衝擊就越大。轉出去的訂單要轉回來,需要時間、且要投入更多心力才拿得回來。

更令人擔心與需要留意的是民間投資的流失。如果企業無法承受無FTA加持的競爭壓力,又認為貨貿遙遙無期,可能選擇把投資、廠房移出到享有FTA優惠的區域;一旦移出,更難回頭。

當然,在沒有貨貿情況下要因應中韓FTA衝擊,還有一個「治本之道」:企業提升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加大產品差異化、脫離紅海進入藍海。這些事,說說容易作來難,更何況面對的是產品競爭力可能已在台灣之上的韓國。那些負面衝擊,未必就在今年發生,但終究是會出現。產業、企業作好準備、找出因應之道,大家自求多福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