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唯一曾獲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39歲導演帕布羅拉瑞恩(Pablo Larraín),在第5部劇情長片中將他的政治關懷轉向智利生活中另一項顯著元素:天主教會。廣獲好評的《贖罪俱樂部》(El Club; The Club)已拿下2015年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入圍金球獎(Golden Globe)最佳外語片,也代表智利競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雖然《贖罪俱樂部》劇情批判天主教會色彩顯著,但帕布羅拉瑞恩表示自己並未舉起指罪的手指。他描述自己從未認為自己是決定電影意涵之人,電影的道德意義「交予觀眾決定」。
背景位於智利海濱小鎮拉博卡(La Boca)的《贖罪俱樂部》,敘述4名背負醜聞過往的神父,及1名擔任照顧者角色的修女,一同隱居於一間教會居所中。5人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多宗教成分,除了進食、看電視,最大的興趣是訓練獵犬拉悠(Rayo)參加比賽。
直到另1名神父的到來,不僅引來教會罪孽的受害者盤據不去,也為這僻靜的生活帶來更大威脅:教會派來賈西亞神父(Father Garcia, 馬瑟羅阿隆索(Marcelo Alonso)飾)前來評估小屋生活,更可能將這個「贖罪所」關閉。迫使5人不得不採取行動......
先前,帕布羅拉瑞恩的作品多探討智利生活受皮諾契特(Augusto Pinochet)軍事統治的影響。《贖罪俱樂部》將目光轉至宗教,但仍延續他對受壓迫的自由、以及延遲的責難等主題的關注。
新作於調性上較為接近早年的《週末魘狂熱》(Tony Manero)(2008)或《命運解剖師》(Post Mortem)(2010),不若2012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向政府說不》(NO)輕鬆。在刻意陰沉、低對比甚至帶點模糊的畫面風格中,仍可見得帕布羅拉瑞恩具原創性的精心編織。
劇情發想自教會真實故事
帕布羅拉瑞恩在訪問中表示,《贖罪俱樂部》的劇情發想來自一篇報上文章,描述一名智利神父被控長期性侵男童,而被送往德國一間屬於教會的屋子。
他描述那間屋子位於山丘間,「像是牛奶廣告,或巧克力、起司廣告中會出現的那種小屋。於是我想,為什麼他會住在裡頭?這很可怕,這些人,在他們做過那些事後,將在那樣的地方度過餘生。」
在天主教學校成長的帕布羅拉瑞恩表示自己見過各式各樣的神職人員,「值得尊敬的好人,現在被關入監獄的人,以及現在沒有人知其去向者。」當他試著尋訪那些失去音訊者時,卻無法找到任何一人,「當然,他們躲了起來。所以我們據此設想了一個故事,也就是你在電影中看見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