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學人》報導,2019年全球網路使用者將突破39億,超過全球一半人口,顯示過去十年來各國推行網路普及頗有成效,但公民團體在持續推動網路普及化時,也觀察到越來越多人投入網路與社群媒體後,真假資訊流竄形成的「假新聞」問題愈來愈嚴峻,2019年將持續成為網路治理的焦點。
聯合國(UN)「國際電信聯盟」(ITU)估計,2019年全球網路使用者在總人口數占比將過半,對比10年前僅有20%人口連網,今日的普及率成長確實是歷史性的里程碑。縮短貧富國家間的數位落差,基本上是件好事,特別是在經濟方面,《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引述研究指出,開發中國家的網路普及率每上升10%,該國的GDP指數也會提高1.35%。
全世界過半的人都能上網了,然後呢?
國際電信聯盟等社會組織向來致力推廣網路,在普及率成長趨緩的今日更是如此。聯合國「永續發展寬頻委員會」(Broadband Commis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今年9月就在報告中,向各國政府提出提出扶持當地電信產業、減輕業者稅率等6項發展建議。倡議團體「平價上網聯」盟(A4AI)則致力壓低網路使用成本,力求各國政府將每1GB資料的傳輸費用,降至國民平均月收入總額2%之內,但根據該團體2018年的報告指出,在61個受調查國家中只有1/3的國家符合標準。
各大科技業者也積極推動網路普及,以臉書(Facebook)2013年推出的免費網路服務「Free Basics」為例,它在拉美、亞非等地區的65個國家推出,與當地電信業者合作提供新聞、產婦健康、旅遊、在地求職、運動、通訊以及當地政府資訊等「基本」網路服務。臉書雖立意良善,但此計畫推出後引發不少爭議,反對者質疑該服務為電信業者圖利、違反網路中立原則,背後目的更導向收集用戶數據,該計畫在緬甸、印度、埃及等地遭到抵制後,臉書最終不得不終止在部分國家的服務。
假新聞殺人於無形之間
在網路與社群媒體帶來便利、促進社會發展之餘,它們卻也製造了不少可怕後果。在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與英國脫歐公投期間,假新聞爭議一直鬧得沸沸揚揚,這可不只是歐美國家的麻煩,亞洲地區的假新聞議題更進一步和種族衝突、政治利益相互綑綁,衍生出更複雜的面貌。
在緬甸爆發羅興亞(Rohingya)人道危機後時,當地開始流傳大量醜化羅興亞穆斯林族群的網路貼文,社群媒體頓時淪為有心人煽動族群仇恨的工具;印度這兩年也多次傳出民眾誤信Whatspp訊息,對無辜受害者動用私刑至死;鄰近台灣的幾個亞洲國家:柬埔寨、越南、菲律賓,「防治假新聞」則淪為政府箝制言論自由、迫使媒體自我檢查、營造執政者優勢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