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專欄:中國證券改革邁向前,股市或震盪險中行

2016-01-20 05:00

? 人氣

20160113-SMG0045-019-北富銀專題2-北富銀提供-勿再用.JPG
 

而中國首度推出的熔斷機制設計中,首先最為人所詬病的缺點在於熔斷機制的兩個級別5%與7%間差距過小,相較於美國股市的主要參與者是機構投資者,每天成交量有95%以上是由機構投資者完成,中國股市參與者以散戶居多,羊群效應明顯,一旦市場出現利空傳聞,恐慌情緒就非常容易蔓延。此外,各界一般認為磁吸效應的存在讓熔斷機制的設計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所謂磁吸效應指的是當大盤價格接近要觸發停盤之際,磁吸效應會讓賣方因擔心喪失出售先機而搶先交易,買方則為了等待更好的價格而延後交易,一來一往之間,大盤將加速崩跌。綜合羊群效應與磁吸效應兩者加乘,一旦觸及滬深300指數第1道熔斷閾值5%再重啟交易後,投資者奔逃速度更快,預示著當大盤已崩跌5%時,再擴大跌幅至7%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結果,提前休市的風險已然不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中國熔斷機制缺失的討論當中,除了5%與7%差距過小之外,另一個飽受批評的點在於第1道熔斷門檻5%過低,主因中國股市過去1年下挫5%的情況並不算少見。若以滬深300指數為例(表2),比較2015年和過去10年每日漲跌幅的變化,我們發現過去10年當中,盤中漲、跌幅超過5%的交易日總計有70天,但發生在2015年就高達25天,若以7%為衡量標準,2006至2015年間有20個交易日盤中波動幅度高於7%,其中超過半數就是發生在2015年、達11天之高。綜上數據反映中國股市2015年波動程度的確較以往劇烈許多,不難理解證監會希望引入熔斷機制來防止股市失控的政策出發點,但若以滬深300指數去年漲、跌幅超過5%的次數高達25個交易日,中國官方將第1道熔斷門檻設定在5%的確是有過低之虞。儘管證監會引入熔斷機制的政策立意良善,但在投資者結構不合理、投資理性程度不足的中國市場,中國當局此次推出的熔斷機制設計層面似乎的確是較欠缺審慎評量。

20160113-SMG0045-020-北富銀專題3-北富銀提供-勿再用.JPG
 

減持新規上路,國家隊不改護市職責,官方顯露維穩股市立場

2015/6下旬,中國股市暴跌,導致近5兆美元市值化為烏有後,中國決策者進場救市的手段更為積極,包括暫停IPO審批、降低A股手續費、引導保險年金入市、中國證券金融公司挾著大規模流動性進場護市等政策多管齊下,其中一項措施即為2015/7/8證監會公布的18號文,規定從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和持股5%以上股東(以下簡稱大股東)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下簡稱董監高)不得通過二級市場減持該公司股份。由於原定減持大限將至,市場擔憂經過半年時間的壓抑,將讓上市公司股東與高階主管拋售股票、兌現的需求增加,前述憂慮也在今年股市崩跌中帶來推波助瀾的作用。終於在1/7中國股市再度大跌逾7%並觸發熔斷機制而提前休市後,為了避免18號文到期後可能出現的減持高峰,中國證監會迅速出手,發布減持新規,穩定市場情緒的意味濃厚,但也引發部分批評,認為中國監管當局與市場溝通不足,且發布減持新規的時點亦過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