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電影看文化資產保存

2016-01-16 05:50

? 人氣

這2種經驗都是在幾乎沒有選擇的狀況下所做的處理。不論是建築、建築群、整個城鎮的原來形成位置都有其歷史脈絡可尋,如果抽離了本身環境的影響,就會大大減低原來的價值。什麼是價值?簡單來說,對人類情感上有意義的東西就有價值,這參雜了許多主觀、成見。必須經由大量論述,彼此交流,來構成對價值的有效性。怎麼論述、交流?最基本的方式來自於大家不斷地說,寫文章承述,大量開會(有時候開個5年以上都是正常的),達到互相的理性與情感的意見與取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此,把解體構件在非原來位置建起來是很難被允許的,這會造成後代子孫對本身建築與當地環境的關係有所誤會,儘管能在展示牌或導覽中不斷地提醒參觀者或使用者這項事實,視覺上帶來的效果遠大於耳提面命,如此偏見會延續下去;此外,建築、物品等等都是過去生活證據的「載體」,本身用途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片中的農舍,一個農業用途的本體放到單純的空地,甚至沙漠,一定是格格不入的,要放在原本的脈絡中才有辦法合理解釋。如果是複製品,本身是假的東西,而非真正的證據了。

復原內部的陳設樣貌,一定得蒐集大量的文字、圖片、照片與口述相互參照後才有辦法。很多人推崇日本的古蹟保存,其實他們做得遠不如歐洲,很多建築都是「復原」而成。但有辦法復原,基礎來自於多年留下大量清楚、精準的資料,而非臺灣幾張泛黃模糊的老照片就做臆測性的修復。就以長崎「出島」這座江戶時代與洋人貿易的人工島為例,原本都消失的建築群被一棟棟重建回來的關鍵除了地下的考古遺址外,當時的傳教士、商旅就會有人有閒到把島上的房子一個個畫成圖,還做成模型(其尺寸為了配合視覺欣賞效果有調整比例)。尤其室內睡覺的床最有玄機,荷蘭人動不動長到一米八,可是床的長度只有一米六,資料顯示就是如此。當初想說是不是有錯,經查更多文件比對,原來是提醒自己不要睡得太安穩,要弓著身睡,以防島外的日本人半夜殺進來小命不保。只能說復原室內用途與傢俱擺設,進而搞懂與原本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曾經的生活型態如何維護?這是非物質方面最困難的部份。留下物件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而一些消失的技術,像是原住民的豐年祭、曲調歌唱、過去礦工開採技術(有些物件一旦進入博物館,某種程度來說這個東西已死)等等,都必須依靠著部份商業模式撐著,台灣的「小鎮文創」就是目前成功的案例之一。

一方面,保存是為了價值的延續,盡力維護人類曾經日常生活的證據給下一代,這種行為不是為了反對經濟發展,文化保存與經濟發展會衝突其實是個假議題,政府和民間運用參與式規劃的方式在英國、歐洲大陸行之有年,他們有為了保護古蹟而經濟不振,還是相反呢?不可否認,剛開始得花大量時間與金錢去投資前期的一連串保護措施與健全產業,台灣人喜愛的迅速獲利:下一年,甚至下一季就要回本,的確是不可能,但敢保證的是,只好有心地去經營管理、維護,不躁進,30年是會有可觀成果的。

總而言之,文化的保存不是像個大玻璃罩把所有東西都封存起來,丟進冷凍庫裡什麼都不能改變,徒增困擾。而是盡其所能地在生活中留下時間淬鍊出的痕跡,維護過去的氛圍。像是臺灣有些宅邸、花園在做彩繪修復時,不會把上面的所有污漬都清除,會留下部份灰塵、甚至小朋友用鉛筆畫在上面的塗鴉。這些都是庶民生活的重要證據。

*作者為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英國Oxford Brookes大學歷史環境維護(Historic Conservation)畢業,致力於文化資產保存成為台灣庶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