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部今年委託學者研究發現,產業使用外勞比率越高,國內勞工的體力、薪資越低,建議政府管制外勞總數,不應持續鬆綁外勞引進,並應限縮外勞核配比例。研究也指出勞工低薪除造成人才外流、產業競爭力下降,也會讓勞工延長工時,導致對子女教養時間降低,影響到下一代人力資本,造成惡性循環。
勞動部表示,因台灣長期以來薪資未顯著提升,因此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學者賴偉文、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執行「低薪資對我國勞動市場的影響與政府因應策略」研究。
造成台灣勞工低薪 「外勞是幫兇」
報告指出,造成台灣低薪主因有8個,包含過度資本深化,分配給勞工報酬比例下滑、人力資源管理二元化,企業傾向以臨時或派遣人力取代非核心勞工、傳產外移後,代之而起的科技業勞力密集度低,產業結構改變、全球化造成台灣勞動市場負面衝擊。
對於台灣近年外勞人數暴增,加上本勞低薪問題,辛炳隆表示,我國自80年代引進外勞,但1990年代台灣產業外移後,台灣開始面臨低薪問題,因此引進外勞不能說是造成台灣勞工低薪的元凶,但隨著這幾年外勞人數迅速飆升,聘僱外勞的確是造成薪資水準下降的幫凶。
另外,研究也顯示,研發與教育訓練投入會排擠基層勞工薪資,擴大勞工薪資差異、大學教育普及、僱用外勞替代本勞,還有民眾加入工會意願不高,勞資關係弱化。
勞動市場低薪 產生惡性循環
至於長期低薪對台灣勞動市場造成5大影響,包含人才外流、產業競爭力下降、尋職者不易找到符合薪資期望的工作,導致勞動參與意願低落、勞工延長工時才能維持所得水準及人力資本累積減緩。
同時低薪也造成惡性循環,勞工薪資愈低者,受教育訓練機率愈低;若父母親薪資低需延長工作時間,導致對子女照顧與教養時間降低,就影響到下一代人力資本累積。
研究建議,台灣應儘速落實產業轉型、通過派遣勞工保護法、外勞政策採總額控管機制、優化投資環境、強化工會角色、建立基本工資調整公式並制度化、規劃企業給予低薪勞工職訓假,並補貼低薪勞工子女教育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