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推出以228事件以及白色恐怖為時代背景的時代劇《燦爛時光》,描寫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台灣人的生活。網路上對此爭論不休,有人認為《燦爛時光》撕裂族群、揭開歷史的傷疤等等。
相較於台灣人看其他對自己有距離的歷史劇津津有味,經常沈醉於其中,面對自己生長的這片土地的過往,卻直覺反應地避於面對,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我們真的對這段歷史了解嗎?
從轉型正義談起
提到228和白色恐怖,那是一段嚴重傷害的歷史,就必須從轉型正義談起這兩件事是否有了足夠的處理。轉型正義通常代表的意涵,是指國家對過去政府的不正義行為所採取的各種補償和檢討措施,一般來說有以下工作:
一、對遭受政治迫害的人給予正義。被沒收的財產必須歸還;遭受肉體、自由和生命損失的人或其家屬,必須加以賠償。
二、對從事政治迫害的人,必須在法律上或道德上予以追究。
三、對過去政治迫害的真相和歷史,必須完整地加以呈現。
從以上這3點來看,確實在李登輝任內補償受害者家屬已有較大成就,但對於從事政治迫害的人的責任追究、歷史呈現,則遠遠不足。
或許有人說當今國民黨當家的政治人物都已經換人,228和白色恐怖與他們有何關係?國民黨當前的政治人物是使用國民黨過去以「各種方法」累積的資源、過去的加害者所培養起來,甚至有父子、親戚、姻親、師徒或部屬等關係,事實上可以說是同一批人。
以德國為例,德國的轉型正義做得非常徹底,包含解散納粹、禁絕納粹的符號,並完整地公開、還原當時的歷史。並將這份記憶融入生活與教育中,學習如何面對這份歷史。讀者可參考〈梁晨:永遠在路上的德國轉型正義〉。
而台灣即使在現在,人們的生活依然充滿著當時的黨國符碼,到處可以見到當年獨裁者的銅像立在各處。
不去處理的傷痛,最終就會成為自身的一部分
《燦爛時光》中以輕描淡寫的鏡頭描述國民黨接收台灣時,語言、服裝上的衝突,以至於發展到省籍衝突和我們今天各種複雜的階級衝突,事實上正是因為我們沒有勇敢地去處理轉型正義的問題,只有將這一切重新攤在陽光下面對,才有相互理解的可能。
事實上,《燦爛時光》的描寫並非完全在史實上有完整的對應。導演鄭文堂在劇情中可以看見非常多的模糊化處理,沒有大規模的血腥鏡頭、沒有完全的角色與真實歷史人物對應。
在《燦爛時光》第六集裡,演出了國民黨的軍隊任意地逮捕人而不需要任何理由,這是在任何時代的任何戰爭都可能發生的行為,再加以各種殘酷的刑求,但都沒有明顯呈現出來。如果觀眾想再更進一步了解這方面的歷史,他選擇讓觀眾自行尋找資料。
當然,導演這方面的處理,一部分是受限於經費,另一部分則是刻意的選擇。
歷史未曾遠去
「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姑不論這句話作者和後代子孫的作為,這句話是很值得台灣人參考的。歷史的話語權通常受制於當權者,這些人以其觀點和需要來呈現、詮釋、甚至隱匿歷史。因此很多台灣的歷史是離散的、片段的,它們在許多逐漸凋零的老人的記憶中,沈睡在檔案中,或者被藏在幽暗不見為光的角落。一直到近年,才有越來越多藝術工作者將它挖掘出來,《KANO》就是一例。
歷史不應只是政治史的描述,當代人的生活、記憶、激情、在苦難中展現的人性光輝,更是歷史的重要意義。
這段歷史真的離我們很遙遠嗎?不,歷史未曾遠去。
*作者為社會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