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國際與國內航線名稱概念的簡單明瞭,兩岸自2009年實現直航伊始,定名「兩岸航線」本身,即充分表現出兩岸關係性質於台灣的特殊性。一如陸委會前主委張小月在任時所言,「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這說法不啻表明無論民進黨政府如何理解台灣與中華民國關係、如何定義台灣與對岸的關係定位,「兩岸關係就是兩岸關係」儼然就是民進黨於政治上再怎樣任性都無法踰越的禁線。
在中國大陸總體政經實力雄起後,於國際外交場域、於兩岸事務互動,甚至於國內政經與社會發展上,各方面都深刻體會到兩岸關係情勢的緊張程度,左右了台灣的有限選擇。事實上還不僅如此,回頭看中國大陸在總體政經實力強勢崛起前,兩岸關係之於台灣的影響,其實一直都在,只是台灣向來低估這股情勢,又或是溫存在曾有美好經濟的自信下,不以為意。
時光荏苒,對於2019年的台灣,上自政府、政黨,下至民間企業、個人,業已到了不該再放任自己處於神經末梢的遲鈍,不該還天真地以為能夠「外交歸外交」、「內政歸內政」、「兩岸歸兩岸」。兩岸關係從來都位於台灣對內對外大政方針的上位,在世界局勢時刻變動的當下,台灣沒有裝睡的時間與空間,對於兩岸問題也不當抱持有如何迴避的假想,因為這是一道根本就無從迴避的課題。
聯外制內策略 一敗塗地
去年年底,被視為蔡英文施政期中考的九合一選舉揭曉,儘管選前多有預測民進黨將失去若干縣市席次,但隨著國民黨在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大勝,一併光復中台灣多個縣市,結果還是讓人嚇一跳。有別於歷次台灣縣市長選舉的主軸多聚焦在地方市政議題、地方派系傾軋,這次九合一選舉的議題焦點主要有二,其一自然是國民黨一方,藉高雄市長韓國瑜所掀起的「韓流」,吹拂全台各縣市選情,成功「洗藍」台灣地圖;其二則是執政的民進黨這廂,為掩飾兩年半以來的執政缺失,選擇以「抗中援美」作為地方選舉的意識主線。成敗論英雄,顯然民進黨這套「聯外制內」的選舉策略失敗了,而且是一敗塗地。
綜觀民進黨前番操作的「聯外」兵分兩路,一股是傳統的「恐中牌」,即是從政治、經濟與社會等各方面檢討與放大中國大陸對台的威脅;另一條路線則是配合中美貿易戰齟齬、升高對立的情勢,與美國老大哥口徑一致,充當美國抗中的馬前卒,對內營造「兩岸關係窒礙何妨,台美關係才是台灣生命線」的印象。就前者來說,諸如民進黨於選舉期間,將還是高雄市長候選人的韓國瑜「抹紅」,稱其是受到中共栽培的「台灣接班人」,又如面對眾多指責民進黨執政不力的消息時,民進黨也是傾黨政全力,反射性地一概以中共網軍策動的「假新聞」回應等,總歸一句話,民進黨對內主打的兩岸恐嚇牌,盡是「中共的陰謀」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