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夜在宜蘭火車站前,上百位藝文界人士共同連署聲援黃春明,暴露長期以來,國內藝文團體進駐閒置空間的法令困境。
出生於宜蘭羅東的黃春明,34歲即以《兒子的大玩偶》小說,之後成為台灣新電影要角;《莎喲娜啦.再見》,則是戰後第一部被翻譯為日文的台灣文學作品,是公認的國寶級作家。近年投入兒童文學創作,成立的「黃大魚兒童劇團」,3年多前接受縣政府委託經營歷史建築空間,因未經招標程序引發爭議。以下是他接受《商業周刊》專訪的紀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能否談談百果樹紅磚屋從原本打算熄燈,到後來決定繼續走下去的心情轉折?
黃春明答(以下簡稱答):我們過去三年多來,說故事、播電影,還貼錢辦演講,吸引4萬多人次,居然還有人講這樣的話(指責縣政府獨厚特定人),這樣辛苦實在不值得,本來要熄燈了,但可能來過的人口碑不錯,加上看到前來聲援的人這麼多,有中學生寫卡片,拿著我的書到紅磚屋前面表示聲援。大家表面上是支持黃春明,但更肯定的是重視藝文活動價值,如果真的熄燈,對這些力量就太對不起了。
問:有議員質疑縣政府獨厚黃大魚團隊,引發這一連串風波,您釋懷了嗎?您是否也同意林懷民老師提出,不應用標案限制藝文團體進駐閒置空間?
答:一種米養百種人,我們的想法別人不一定都懂,不了解的人拿到權力,用意識形態這樣批評,只能說很膚淺。不舒服一定會有,但我們要有自信,問自己「對得起大家嗎?」
藝文活動不是賣牛肉麵,很難用招標的方式辦理,官僚體系的人對藝文消費的認識那麼膚淺,是我們的悲哀!
問:過去二十多年來,您轉向兒童文學創作,還成立劇團,更親自在百果樹紅磚屋講故事給孩子們聽,背後的動力為何?
答:我的童年,和阿公在廟口聽故事,跟著阿嬤看歌仔戲,從聽七俠五義武俠小說,到看連環漫畫,閱讀是這樣才開始的。任何時代,講故事很重要,電子產品再怎發達,錄音、錄影都無法取代,一個老師若會講故事,引發小孩對故事有興趣,孩子就會一直找書來看,主動升級閱讀素材滿足內在需求。很多人只重視形式和硬體,但一個人如何被培養成喜歡閱讀,是軟體問題,若沒有培養閱讀習慣,書就算放在枕頭邊,他也不會去看。
問:宜蘭縣政府已允諾將紅磚屋轉型為「黃春明文學館」,這次事件暫告落幕,但您認為對台灣社會的關鍵意義為何?
答:這件事經過大家報導和重視,點出台灣社會欠缺人文活動消費問題,是一個啟蒙運動的開始。
人文素養會改變一個人或整個社會,只是這個價值很多人還不知道,因為人們忙於物質生活追求,啟蒙的價值剛開始只有少數人看見,那需要很長的時間,就像盧梭的天賦人權說,也是經過很多年才成熟,帶來法國大革命。
文化的工作不是像人吃了東西,身高體重就會增加,這個時間可能會很長,要讓一個人有素質很難,何況還是整個社會,貪求在我有生之年就要看到成果,那是不可能的,只要認為對的事情就去做,無形中一定會帶來改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