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陸生的尷尬,破了誰的局?

2016-01-27 05:50

? 人氣

圖為陸生巧遇蔡英文開心合照。(資料照/余志偉攝)

圖為陸生巧遇蔡英文開心合照。(資料照/余志偉攝)

周子瑜事件及其後續發酵,有人說這是一場民粹的接力狂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某種程度上被自上而下放任的大陸民粹,遇上自下而上的臺灣人、香港人出於生存本能的不安全感的外溢,陸生、陸配在臺灣、香港的處境想必只會更尷尬。

人與人的相處,本不應該被個人所背負的集體標籤所左右。

但這三個月到今天,兩岸冰冷的政治現實與沸騰的社會回應,讓這一切被拋諸腦後,徹底擊碎了我對兩岸交流的美好想像。幻想雖然破滅,大陸民粹還是要談一談。

大陸線民的留言有沒有參考價值?拋開兩岸關係不談,過去某凰網的線民留言或是網路民調,一旦遇到敏感的政治議題往往會違反常識般地失真。

恐怕到今天為止,50%的大陸人還不知道周子瑜(我也是1月16日才百度了她的個人簡歷),還不知道蔡英文已經成為臺灣的領導人(包括我的父母)。

大陸的主流民意,就像大陸的經濟資料,不能只是看表像,要自己主動去挖掘。

牆內的大陸人,講真話或是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場,是要承擔一定的風險,特別是當問題又複雜到涉及兩岸關係時;不僅僅是周子瑜事件,大陸學者、企業家、中產階級、公職人員,敢就單一政治事件表達個人真實想法的本就是鳳毛麟角,敏感事件只圍觀不留言是大陸社會的常態(而這,就為大陸的民粹留下了很大的生存與活躍空間);即便是經常翻牆的我,假設在外媒的鏡頭前談談我自己個人的想法,我自認為沒有這個勇氣。

不敢表達個人真實想法的普通大陸人(沉默的大多數)的缺席,既是巧合也是必然,讓周子瑜這個16歲小女生的道歉,重創了大陸政府及大陸人的國內及國際形象。

看到牆內牆外「民意」與民意的巨大反差,但即使彼此的政治立場再不同,我相信90%的大陸人是疼惜周子瑜這個16歲在異鄉努力追尋夢想的小女生的。但這卻只體現在牆外媒體的角落被不成比例的幾句話一筆帶過。

90%的大陸人,在牆內知的權利與在牆外被知的權利,恐怕一樣是奢侈的。這陡增了兩岸及東西方誤判的風險,不管牆內或牆外這樣的安排是有意還是下意識。

而這,也是在外留學或工作的大陸人,認為牆外媒體在一些涉及大陸的報導上有失公允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大多數身處內地的親人、同學、朋友,被收納進一個(大陸人)整體打包的整體形象,與牆外媒體所描述的相距甚遠,甚至是南轅北轍;因為他們所接觸的社會上相當比例的大陸人,或是忙於生計的壓力或是眾所周知的原因,本就遠離政治或是敏感議題,恐怕連翻牆的時間都沒有;因為他們比牆外的媒體在一些事情上更瞭解牆內的生態,而他們這種判斷的自信,是建立在十年如一日點滴牆內生活所累積的常識之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