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生意沒人做,」和碩集團董事長童子賢顛覆了這句話。
他投資拍攝文學家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二》上映進入最後一週,7部紀錄片全台總票房近400萬元,總觀影人次近2萬人;這個數字比《看見台灣》一日的票房還少。
《島二》包含7位作家的紀錄片,總拍攝成本近4千萬元,加上行銷成本400萬元,但票房收入須跟戲院五五對拆,等於實際收入不到200萬元;時間成本不計,投報率僅5%。
相較於童子賢的紀錄片票房,和碩集團年營收破兆元,單單2015年12月,營收1,157億元,換算成工時是每小時進帳5億6千萬元。
或許「錢」對童子賢來說不是問題,紀錄片投資只是零頭,但他不單燒錢,從選擇主角、開拍說明、進度掌握到宣傳全都參與;對他而言,時間比金錢更是稀有資源。
為什麼一位兆元董事長,還要投入時間、金錢做這檔「賠錢生意」?
把紙本記憶推薦給網路世代
有幾百萬的票房,代表有幾萬個人為了詩、小說特別來看電影,某些程度就有幾萬人受到薰陶和感染。
重點是有人播種,種子會在,所以現在不用急著看票房。華文世界一直缺少記錄作家的影像作品,我曾引以為憾。早期透過紙本閱讀帶來很多、很豐富的創作,帶領我們長大,這些東西值得推薦給網路世代。很多年前跟夥伴們尋尋覓覓各種方式,不只做文件蒐藏,最後導引到介乎半劇情、半紀錄的文學電影,用新媒體賦予它更豐富的面向。
我不很在意此時有多少人進電影院看,我在意的是向大師致敬、向年輕人引薦,這不能用數字和金錢的數量來衡量。
文明是靠累積,無法計價
如果侯孝賢沒有在坎城得獎,這半年大家會討論《聶隱娘》嗎?之前他拍了《咖啡時光》,有人討論嗎?因為得了獎,大家才注意到。
李白只要一管毛筆和一張紙,可以流傳一千年。但他如果活在現在老早餓死,因為版稅收入不夠吃三年。那李白、杜甫對中國文學重不重要?你文化部編一年預算,也買不到一個李白或杜甫。
經驗被喚醒,就會產生力量
另外是個人的經驗。比如說我15、6歲讀台北工專曾做過校刊總編輯。大約15、6年前,我做一個重要的廠商代工生產,有7、8個關卡過不了關,其中有一個是印刷出問題。
這家廠商對印刷質感是世界級的挑剔,當時近年關,我不過年直飛昆山工廠跟師傅請教,1、2個小時後開始上手,48小時搞定,我自己也很訝異。學生時代的記憶就這樣被喚醒,然後連接起來解決了問題。
如果曾經有感動,暫時忘掉也沒關係,就是因為曾經有人播種,影響還是在,不是生活的主軸也沒關係,不需要24小時、時時刻刻都占用時間資源。
即使現在非主流,也別看輕
又好比剛創業,同行都用影印機印幾頁當技術手冊,我自己包辦技術手冊,一本好幾百頁,有封面、套色印刷。同行主機板前輩嘲笑:「你以為你們是世界級的公司啊?手冊做成這樣。」可是我們真的3、5年不到吃下全球3成市場,成了世界級的主機板公司。
這個世界不被了解的事情很多,不需要急著一定要被了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