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為何進口鮮乳商品,在支付了冷藏運輸費和關稅之後,還能夠販售與國內商品同等價、甚至更低價嗎?消基會28日指出,台灣生乳收購價每公升22元至33元,經消毒後零售價卻飆高至80元到90元,為歐美國家的5、6倍,扣除掉生乳成本、經營成本和零售利潤之後,企業本身究竟賺走多少?
經消基會計算,德國1公升牛奶要價新台幣20元,食品企業付出8元多的生乳成本外,其餘是運輸、加工、管理、包裝、倉儲、包裝回收、增值稅等經營成本,約台幣9元多,公司利潤為2元,屬合理利潤,合計約11元。
反觀台灣,1公升鮮乳售80、90元,扣掉生乳收購價22至30元後,中間價差達50至60元,是歐美國家的5、6倍,消基會質疑,食品企業利潤是否不合理。消基會也呼籲,農委會不應再護航台灣相關企業牟取暴利的行為,還給農民與消費者應有的公道。
台灣「賣1罐不只賺1罐」
近年來,國際乳製品因原料市場長期供過於求,價格大幅下滑,但國內進口的全脂奶粉、脫脂奶粉,甚至嬰兒奶粉,價格卻違反國際趨勢一路漲,其中以嬰幼兒的生活必需品奶粉貴得最離譜,2013年1罐裝嬰幼兒奶粉的報關價是340元,於台灣零售價卻要900元。消基會諷刺:「是不是夫妻生小孩前,應該考慮先養1頭乳牛呢?」
消基會舉例,美國生乳在2015年9月的價格,是每公斤新台幣7.91元;德國為歐盟最大的產乳國,2015年9月的價格為每公斤新台幣10.05元,反觀台灣零售價每公斤仍然在350元以上。消基會批評,政府放任廠商壟斷市場數10年,讓企業享受著「賣1罐不只賺1罐」的豐厚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