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年助長疫情
今年適逢聖嬰年(El Nino),南半球許多地區氣溫偏高,有利於茲卡病毒的病媒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滋生,更令公衛人士擔憂。但里約熱內盧市長帕埃斯(Eduardo Paes)強調,8月初時巴西已進入冬季,天氣涼爽乾燥,病媒蚊不會太過猖獗。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表示他們正在研發2種疫苗,希望今年底之前可以進行人體臨床試驗。但是茲卡病毒疫苗最快也要幾年之後才會上市。
茲卡病毒小百科
茲卡病毒為黃病毒(Flavivirus)的一種,主要經由蚊子叮咬傳播,最早是在1947年於烏干達茲卡森林(Zika Forest)的獼猴體內分離出來,依據基因型別分為亞洲型和非洲型,在中非、東南亞和印度等都有發現的紀錄。過去只有少數人類病例的報導,直到2007年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Federated States of Micronesia,FSM)的雅浦島(Yap)爆發群聚疫情,世人才對此一疾病有較多的認識。
人被帶有茲卡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約3至7天的潛伏期(最長可達12天)發病。感染者在發病時期,血液中存在茲卡病毒,此時如再被病媒蚊叮咬,病毒將在病媒蚊體內增殖,約15天左右,病毒進入蚊子的唾液腺,就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而當牠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後者就會感染茲卡病毒。此外,也曾有疑似經輸血及垂直感染的案例。
茲卡病毒感染症典型症狀為發燒合併斑丘疹、關節疼痛或結膜炎(紅眼)等,有時也有頭痛、肌肉痠痛及後眼窩痛,與登革熱相較症狀輕微,僅有少數的重症病例報導。
茲卡病毒感染症目前無疫苗可預防,也無藥物可以治療,主要是依症狀給予支持性療法,並讓病患獲得充分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