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猴作為大型網路問卷的美感評鑑計畫
第一眼看到葫蘆猴登場時網路的反應,我真的覺得實在太棒了。因為牠的登場所獲得廣泛的「醜」評,其實是反映出了現下各個我們所知的藝文空間接二連三舉辦的展覽、影展、藝文活動們之下,透過大量的視覺設計的感官刺激,所培育出來的大眾美感,就是你看到會說好「美」喔!的視覺活動,也就是我們只能用眼睛去判斷它美醜的圖案們。
這隻葫蘆猴的「出事」忠實的反映著我們現下的美感根本無需教育,甚至無需費盡心力去做一堆有的沒的評鑑報告去報告長官,我們的藝文教育達成了什麼目標,增加了多少人次,我們光靠一隻葫蘆猴就可以得到大眾美感的回饋。試問,你為何覺得牠醜,牠醜在哪,只要你可以輕鬆回答,就可以得到我們所認為的美感是具有一定規則、範例和標準在的,而當大眾都幾乎覺得牠「醜」,那便顯示負評反映出的是逐漸齊一化的美感價值,這樣的美感教育成果,我想政府應該正面地看待並收下,而這也是我認為葫蘆猴的價值所在。
葫蘆猴作為政府面對文化認同的焦慮寓言
這時候需要一則寓言故事,有一天有一隻葫蘆猴,他在白天的時候大家都看得到他的形貌,可以很輕易地指出牠說:「你看!葫蘆猴就是牠!」,然而,到了夜晚葫蘆猴的皮囊消失了,只剩無法辨認的肉體,大家都不知道牠在哪裡,只看到一團無法辨識的肉體(葫蘆猴),跑來跑去往自己身上不停穿脫著以前常常穿著的衣物,急急忙忙地套在自己身上,這時才有人發覺,在他們面前慌張跳動的肉團竟然就是是葫蘆猴。
故事說完,當葫蘆猴(台灣)的身體的表皮只剩下肉體(裸)之後,肉體(裸)面對外界無法辨別牠時的焦慮感,這樣的焦慮如何解決呢?葫蘆猴身上的投影們(衣服)給出了答案,便是透過不斷地大量疊加牠所認同的傳統文化符碼在自身的裸體上,我屬於這些、那些,我的裸肉上可以吃湯圓、堆元寶,只要是大家(政府)認為屬於我的傳統文化都可以放上去,這些都代表了葫蘆猴的皮,我葫蘆猴才沒有消失呢!
這些虛擬影像們有趣的是,不光是虛擬影像(3D動畫)企圖再現傳統文化符號來連結他們代表的意義,更有趣的一點是還是在主體(葫蘆猴的皮)消失之後,這些才需要展現出來,不然可能在我們逐漸消逝的傳統文化記憶裡,這些衣物也沒有需要一再展示出來給大家(政府)看的必要。
*作者為臺師大社會教育學系大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