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型購物中心的開發,肇始於前總統李登輝時代,當時,「工商綜合區」的開發,被冠上了冠冕堂皇的理由,配合「亞太營運中心」,推動全台18個生活圈,「促進城鄉均衡發展」等;但扁政府執政,台灣經濟走下坡後,全台購物中心就出現泡沫化現象。過去幾年,中央與地方政府為籌措財源,再度以《促參條例》、《高雄多功能經貿園區計畫獎勵優惠辦法》、《新市鎮開發條例》等措施,鼓勵民間業者投資購物中心,單單日商三井就搶攻了林口、台中港、台南沙崙等據點,台灣的購物中心需求真的這麼多嗎?
高雄市長韓國瑜去年競選期間,喊出「貨出去,人進來」的簡單易懂口號,讓高雄觀光與內需,選後營造出一片熱鬧喧騰景象。義联集團負責人林義守喊出700億投資,其實在選前就已布局,例如高雄市鼓山區推出370億元「義享天地」投資案,去年10月已取得土銀聯貸,湖內工商綜合區去年8月就已向板信取得,連同該集團在高雄市大樹區經營的義大世界,義联集團對於高雄百貨商場的雄心不言而喻。
李登輝時代產線外移 舊廠區變工商綜合區
高雄購物中心「遍地開花」景象,在其他五都一樣看得到。新北林口的三井Outlet、桃園廣豐新天地、苗栗尚順育樂世界、台中港三井Outlet,三井不僅在北中部插旗,去年10月也標下台南沙崙高鐵特定區的地上權標案,購物中心申設的盛況,和李登輝時代的「工商綜合區」頗為類似。
李登輝時代的「工商綜合區」開發,當初係為解決國內企業生產線外移後,所衍生廠房關廠、閒置問題。關廠廠區一般位在都會區近郊,業者申請變更為「工商綜合區」,只要繳交回饋金,同時回饋3成土地作為生態綠地,即可將資產活化變現;因此,早期申請案件多半是傳產業者,包括歌林、黑松、環泥等。
工商綜合區開發 過程慘澹
然而,「工商綜合區」的開發經驗,過程頗為慘澹。1999年7月,全台第一個依據「工商綜合區」政策開發的桃園台茂購物中心率先啟用;接著桃園中壢的大江國際在2001年營運;接下來陸續開幕的包括台中德安、台北微風、台北京華城、新竹風城、台南仁德嘉年華、台北101、台北美麗華、中和環球購物中心;風光開幕不久,部分業者旋即出現問題,包括台茂、京華城等,都出現銀行貸款融資負擔過大,經濟部為降低業者利息負擔,後來甚至訂定「獎勵民間投資開發工商綜合區優惠貸款要點」,提供業者低利貸款。
經濟部官員表示,由於工商綜合區後來發生供過於求現象,部分業者在申請都市計畫變更過程,在討論捐地與回饋金過程,跟縣市政府一直喬不攏,因此有不少案件後來撤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