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是空軍宿舍,如今是實驗建築,未來還要變身「妖怪學院」?位於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Taiwan Contemporary Culture Lab,下稱C-Lab),北側的A棟軍官宿舍,從去年3月起開啟了實驗建築計畫,改造原先的建築,成為讓植物與建築共生的半開放空間,不但讓老舊建築重獲新生,更可能是C-Lab園區改造計畫的縮影。
位於建國南路、忠孝東路、仁愛路之間的空軍司令部總基地舊址,如今由文化部主管,推動成為台灣當代實驗文化場C-Lab,自去年8月啟動迄今,初有成果,文化部長鄭麗君並於本月9日宣示,文化部已於去年底和經濟部、科技部,共同向行政院提出C-Lab第二期109到116年整體發展計畫,期盼在C-Lab建構「當代藝術」、「音像媒體」和「社會創新」三大中心,以一機構、三中心模式,打造台灣文化創新基地。
先天障礙多 C-Lab「以軟帶硬」模式慢慢磨
然而,空總園區內大量建築年久失修,21棟主要建物中,更有7棟建因耐震能力不足須拆除,此外由於過去軍方使用習慣,多數建築並未留下水電線路圖等資料,整復工程讓相關進駐團隊吃盡苦頭,加上土地尚屬軍事用地,多目標臨時使用計畫尚未經台北市文化局通過,諸多先天障礙,也讓C-Lab以獨特的「以軟帶硬」模式,先開放營運團隊,乃至藝術、社會創新團隊等「軟體」進駐,再視使用需求,逐步進行建築、設施等「硬體」的調整,不同於過去國內文創園區、文化場館,大多是先蓋好建築,再讓營運團隊、文化工作者進駐的模式。
其中,最能用以彰顯「以軟帶硬」主軸,同時匯聚當代藝術、音像媒體、社會創新三大主軸於一身的計畫,便是由中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陳宣誠,於A棟軍官宿舍進行的實驗建築計畫;位於C-Lab園區北側,與正義國宅只有一牆之隔的A棟軍官宿舍,後院滿滿的芒果樹,鄰近居民常到此處撿芒果、散步遛狗,陳宣誠主持的「負育群帶聚落」計畫,於去年3月至11月間進駐,針對舊宿舍空間進行改造。
不同港、韓先造地 C-Lab先聚集人再整復空間
C-Lab副執行長龔卓軍認為,實驗建築是一個比較中性的平台,既可說是當代藝術,又可以說是社會創新,可以把實驗建築的語彙,跟藝術家進駐到空間的部分展開,對於今年度C-Lab的主題「循環城市」,也有對話、對焦,去年更進行過3次國際論壇,也有參考荷蘭Waag Society模式討論,強調的是社會、科技、藝術跟空總現在這大方向是呼應的。
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Waag Society藝術與科技中心,設立於古堡內,致力研究文化與科技的互動,對於社會、教育、政府與產業等面向的影響,內設有工作室、工作空間供工程師、科學家、設計師及藝術家共同使用。龔卓軍認為,Waag其實沒什麼展示空間,而空總以建築來說,空間條件相當好,而亞洲其他較大的量體,像是香港的西九文化園區,或韓國的ACC(亞洲文化殿堂,Asia Culture Center),都是以先建造夠大的表演空間或展覽空間為訴求;空總保留了7公頃多土地,實驗建築計畫是對這塊土地可能的構造原則,先聚集人討論、做共創工作坊,之後工班再進來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