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杜正勝之教育施政:
第一、確立臺灣主體意識的教育走向
杜正勝的教育施政,第一個重大的影響,就是確立了「臺灣主體意識」的教育走向,這在臺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影響和意義。
杜正勝從一九九○年代提出同心圓史觀之後,就一直鼓吹臺灣主體意識的教育,直到他二○○四年接掌教育部之後,將「建立臺灣主體性」列入四大施政主軸,而且是四大主軸的核心,經過四年的推動,臺灣主體意識已經生根確立。現在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即使經過馬政府八年執政,其編輯架構仍依循著同心圓史觀進行,先教臺灣史,再教中國史,然後是世界史。這樣的編輯架構,已經沒有人去爭議。現在在臺灣,提起臺灣主體意識,大家的感覺就像呼吸空氣一樣,殊不知,杜正勝當年在藍綠高度對峙的政治生態下,推動這項施政時的艱辛歷程。就如同本書書名中的「風尖浪頭」,外在,有藍營政治人物及媒體的壓力;內部,則是他和謝長廷、蘇貞昌兩任閣揆之間的嫌隙,不知多少回想掛冠求去,但每每思及他所堅持的臺灣主體意識教育尚未穩固落實,一股莫名的使命感,又打消了所有辭意,驅策他繼續為臺灣教育前進。尤其是拆換「臺灣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和「自由廣場」(大中至正)牌匾之後,所面臨的政治氛圍及媒體汙名化,那種內心的煎熬,實非一般人所能想像。杜正勝堪稱讓臺灣教育從「大中國主義意識」脫胎為「臺灣主體意識」的催生者。
杜正勝於二○一三年九月在「民進黨八年執政研討會」中相當有感地說:「有機會加入民主進步黨執政團隊,參與臺灣改造運動,純粹出於偶然的機緣;在我的生命主旋律上,不但是一段插曲,對民進黨而言,恐怕也是一種意外。然而八年的公務生涯,四年在故宮博物院,四年在教育部,我付出最真誠的生命,追求臺灣成為一個桃花源。這八年對臺灣人民,我相信可以無愧;對民進黨,我不知道會不會令他們覺得後悔?」二○一五年六月「高中生反課綱微調運動」之際,有「鄉民」將這篇發言內容貼到網路,在PTT引發的熱烈迴響。許多年輕鄉民對杜正勝的評價,出現了奇妙的變化。
舉例來說,有不少鄉民說:「媒體所害,那時候都覺得教育部長是白癡!」「我只知道媒體一直罵!」「長大才知道實情。」「真的都被三隻小豬汙名化了。」「 杜正勝應該是最有臺灣主體意識的部長!」「小英上臺,希望能再有這樣的部長!」這樣的轉變,除了這篇張貼在網路上的「民進黨執政八年研討」發言文章之外,還有一項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年輕人中學時期在學校所讀的歷史,都是杜正勝擔任部長時依據「同心圓史觀」所修訂的,「種甚麼因,得甚麼果」,這種評價的轉變,也肇因於杜正勝自己對臺灣本體意識教育的堅持。身為一個歷史學者,一個充滿歷史使命感的歷史學者,提出了同心圓史觀,建立了臺灣主體意識的教育論述;出任教育部長,四年的時間,確立了臺灣主體意識的教育走向,對臺灣未來的發展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