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對於地震三大熱門議題的另類思考

2016-03-02 06:00

? 人氣

關於此點,工程界在二十年之前已經開始引入高性能混凝土,此類混凝土具有高強度、澆注時流動性佳的特性,但其代價就是整個混凝土製程必須升級且必須加入一定比例的化學藥劑,因為這樣的高性能混凝土對於材料的品質和成分配比分常敏感,必須嚴格掌握,只要一加水,就會讓漿料淅離(意思就是只要敢現場偷加水,那混凝土裡面的小石子就會全部卡在泵送管路中,那麼工人反而要花幾十倍的時間拆管清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如果將來每個建案都願意採用高性能混凝土,雖然混凝土成本或許會提高,但是可以節省下澆注擣實的工人成本、省下後續表面修飾的成本以及降低防水修繕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將可確保混凝土品質大幅提升、減少屋主在建物生命週期中的修繕花費,希望政府應持續大力推廣。

防災都更必然會卡在容積獎勵上限而無法推動

如果依照目前營建署的容積獎勵上限,那麼,未來很可能只有房價較高的都會區(依照建案成本進行粗估,每坪房價至少35萬元以上),才「有可能」推動防災都更或者推動老舊房屋都更。其原因在於,民眾通常不願意掏出幾百萬元把自己的老舊房子打掉重蓋,因此政府必須給予容積獎勵,在原有的土地上蓋出更多房子,而新蓋的房子除了分回給原住戶居住之外,建商則會把多蓋出來的房子拿去賣,藉此負擔整個都更建案的成本並且賺取利潤。

可想而知,如果容積獎勵不夠(特別是房屋售價較低的中南部、非都會地區),原本的住戶要碼只能換回面積縮水很多的房子,不然就是建商受到容積率的限制而無法多蓋足夠的房屋來出售(無利可圖),這樣的都更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次,如果政府要落實防災都更的觀念,那麼首先必須要體認到,在一般情況下,容積率的放寬的確代表會讓更多人口遷入,因此需要對於容積獎勵訂立合理上限。但是在防災的概念下,如果政府認為「老舊建物倒塌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風險」,應該遠高於「人口增加對生活環境造成的危害風險」,那麼,在制度設計上,應該賦予防災都更有更寬裕的容積獎勵上限,而不應該用人口涵容能力的觀點來訂出獎勵上限。

*作者為土木工程博士,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