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烏克蘭台灣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索菲亞大教堂美女和伏特加。
其實烏克蘭正與台灣面臨相同的政治困境,烏克蘭東方的俄羅斯正與台灣西方的中國大陸一樣對其主權虎視眈眈,很顯然烏克蘭近來的慘痛遭遇可以給台灣做借鏡,我舉幾個方面對比當今台灣的現狀來加以討論。
軍隊不知為何而戰
仔細觀察烏克蘭的歷史,你會發現在近代歷史的幾百年間烏克蘭和俄羅斯大多數時候都處於一個國家的統治之下,從沙俄到蘇聯的時代,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在克里米亞戰爭和二次世界大戰中都並肩作戰,直到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軍事人員才正式撤出烏克蘭,不過軍隊中俄羅斯的影響力還依然存在,接受蘇聯訓練的烏克蘭軍官目前仍然是軍隊中的絕對主力,這也使得烏克蘭軍隊在面對俄羅斯的軍事入侵時根本不知為何而戰,當烏克蘭軍隊的將領面對俄羅斯的入侵部隊時,都會陷入曾經是老戰友老長官的俄羅斯軍人是敵是友的迷思,這也難怪烏克蘭軍隊在面對俄羅斯軍隊的進犯時毫無抵抗,甚至發生駐守將領直接向俄羅斯軍隊投降的奇景。反觀台灣的國軍,內部也長期存在為何而戰的問題,國軍內部有人認為應該為了中華民國而戰,而有人則認為國軍應該為了台灣獨立而戰,不過這兩種觀點在保衛台澎金馬安全上並無衝突,我們更要緊惕的是國軍內出現的第三種觀點,這或許從國軍退將頻繁赴中國大陸參加活動可以體會到其中的隱憂,在軍隊這個學長學弟制森嚴的組織內,國軍退將的“被統戰”是十分危險的,國軍內部會不會與烏克蘭軍隊一樣存在偏離主流民意的想法,是台灣值得警惕的。
兩難境地下的社會動盪
回顧2014年的烏俄衝突,起因竟是烏國內部的社會動盪,才讓俄羅斯有趁虛而入的機會,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種危險的社會動盪在烏克蘭所面臨兩難的境地下幾乎不可避免,這種兩難體現在烏國對俄羅斯的經濟依賴和擺脫這種經濟依賴所帶來的巨大社會成本,烏克蘭長期依賴與俄羅斯的經濟聯繫,天然氣管線的過境費用,工業產品的出口為每年為烏克蘭帶來大量的經濟收益,在2003年反俄的烏克蘭政府上台之後,大力推行親歐盟的外交政策,意圖以歐盟市場來取代對俄羅斯的經濟依賴,可是這卻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成本,俄羅斯開始以各種手段包括以調降管線過境收益等方式激起烏克蘭國內反俄親俄勢力的對立,終於在2010年烏克蘭政黨輪替親俄政府再次上台執政,並且開始放緩與歐盟的貿易談判增強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經濟影響,這更激化了兩派之間的矛盾,終於在2013年這種對立造成了一場海嘯式的社會運動,造成憲政危機並使得整個國家幾乎處於無政府的狀態。台灣目前也面臨兩難的困境,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經濟模式和打破這種經濟模式所帶來巨大的社會衝擊,從馬政府推動服貿意圖加強與中國大陸的經貿交流所引發的社會運動,到蔡政府新南向政策意圖擺脫中國大陸經濟控制所遭受陸方的經濟制裁而引發的民意海嘯,這種兩難困境下所造成的社會衝突和對立是不是某一天會產生類似烏克蘭一樣威脅憲政體制使得整個政府停擺的社會運動,而給中國大陸以乘虛而入的機會,這也是台灣值得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