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希望聯盟」推動「保護家庭公投」,未獲公審會通過。(信心希望聯盟臉書)
號稱「捍衛家庭,保護兒少」的基督教政黨─信心希望聯盟,其提出針對性/別弱勢家庭進行打壓的「守護家庭公投」,日前遭公審會10比1駁回,對於此事我雖然感到鬆一口氣,但依舊有些問題想要談一下,究竟何時「獨尊特定家庭偏好」等於「保護兒少」了呢?此舉不僅是戕害同志與跨性別兒少,傳統家庭與家長的權力擴張,同時也很可能會增加所有兒少遭到暴力的風險,並且因為家庭緊密與對兒少的積極監控,使得受害兒少更難以求助!
勵馨基金會前陣子召開關於「兒童家內性侵」的記者會,公布了相關數據「根據2014年全國的性侵通報數據,高達11,086人,其中六成三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而加害12歲以下的兒童者,也高達三成五與孩子有血緣關係。而勵馨基金會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94位因家內性侵進駐家園受訪個案,平均受害年齡為11.53歲,最小者小於7歲,六成個案受害長達一年以上,最久為11年,平均受害時間為3.2年。」,勵馨執行長紀惠容並指出 兒童家內性侵案有其特殊性,包括平均上「受害年齡小、時間長,加害者多為直系血親」。關於這些狀況,我想闡述信望盟的立場之矛盾,與針對兒少的暴力之間的一些關聯。
也許已經有許多人聽過「強暴文化」(rape culture),一種造成與合理化強暴的文化。但構成兒少性侵害與兒虐的原因,不只是強暴文化而已,之所以兒少會令加害者眼中好下手的肥羊、感到食指大動之原因,更是所謂的「兒虐文化」(child abuse culture)使然。
兒少性侵與兒虐往往被視作一種「偏差行為」,也有許多人把它解釋成「戀童者的罪過」,但無論是偏差行還是少數人的罪過,都無法解釋為何針對兒少的暴力會如此常見!究竟世界上真的有這麼多「戀童者」嗎?而且如果「戀童者」只是傾向受到兒少性與情感的吸引,那又是為什麼發展成對兒少的暴力事件呢?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
本週
2
人贊助,累計贊助金額$
360
劉燕婷觀點:中東AI爭霸戰―沙烏地vs阿聯酋,中美不是局外人
12月15日至19日,第19屆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I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