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於3月5日在北京開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十三五」時期經濟年均增長保持在6.5%以上。不少業內人士與兩岸專家表示,臺灣或許可借力「十三五」振興經濟。
「創」:政策創新開拓全新領域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域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陸現在急需的是技術、理念等方面的創新發展,既要啟動一批 新的國家重大科技專案,建設一批高水準的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還要培育壯大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這一方面,對於科技密集型的臺灣企業來說,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平潭綜合實驗區開放開發」。五年來,平潭以超常規的速度開發建設:開通兩條至臺灣的高速客滾航線,實現台車入閩「常態化」,開啟對台海運快件,建成大陸最大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開行「臺灣—平潭——歐洲」海鐵聯運列車。等。此外,中央賦予平潭7個方面28條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更加優惠的政策,稅收優惠政策、對台小額貿易快速通關、跨境電商保稅進口等「政策紅利」正在吸引越來越多台企進駐。
與此同時,台企可以根據自身發展,按照大陸「十三五」規劃,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大陸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大數 據、雲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等過程中,捕捉商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
「通」:溝通協商打破制度壁壘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建立健全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五年來,兩岸兩會相繼簽署《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海關合作協定》《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定》等多項協議,兩岸貿易的制度性障礙不斷減少,給兩岸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大陸方面更主動造福臺灣民眾:開放大陸遊客赴台個人游,陸客在台中轉成行,啟用卡式臺胞證等措施,讓兩岸人員往來愈加便利。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涉台部分提到「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可以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
合作機制的通暢也讓臺灣民眾能夠更好地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目前大陸是臺灣地區最大的交易夥伴和投資目的地;臺灣地區是大陸第七大交易夥伴、第六大外資來源地。截至2015年6月底,大陸累計從臺灣進口、享受ECFA關稅優惠的貨物達到411.7億美元,減免關稅153.7億元人民幣。其中不乏臺灣中小企業和民眾直接受益的產品,比如生鮮農產品、農副產品加工品、汽車零部件、家用電器、內衣、箱包等,多年來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更保持在千億人民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