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之後,臺灣已呈現是個工業製造業勞動力越來越發極度短缺的社會,特別是製造業的技術勞動力及技能勞動力,更是長達20多年缺工率均至少24%,甚至高達32%的驚人地步,乃至變成為臺灣產業企業不得不要外移他遷的重要壓迫因素。但是青年新生人力「可就業」與「被雇用」機會,不但不增加,卻減少。
越是餵食越多「小確幸」越是禍害青年就業機會
工業製造業缺工率遞高的最關鍵社會均衡機制,原本端賴於20~24歲新一世代青年勞動力,能夠來予有效填補矯正,但是偏偏在2008年以後,臺灣新世代青年人普遍「祇重眼前小確幸,不看未來長遠大幸福」的價值觀作祟之下,已然充分映現到「偏低勞參率」數據結果上;而同時,因為工業製造業逐年遞增波段的外移他遷潮,肇致「新世代青年勞動力就業機會更衰減」的惡性循環新趨勢,其最終結果,又回過頭來,讓臺灣新世代青年勞動力出路無門,以至「勞參率」更是無法提高。
另一個弔詭的趨勢現象是,正因為臺灣工業製造業「超高缺工率長期化」結果,迄未外移他遷的既有產企業唯恐面對嚴厲的「技術人力斷層」「生產製造賡續性中間折斷」風險挑戰,以致造成大專程度以上的65歲人員被要求繼續延任工作,維繫製造業繼續根留臺灣的「保命續命條件」,其結果反映到勞動市場上的勞動參與率結構性落差變化上:在最近十年間,教育程度越來越高的勞動力族群,勞參率越是逐年遞高,平均從65%增高至68%且其中屬於中高齡者之勞參率,已經從50%上下,遞增到今天的72%乃至86%的高檔位置,65歲的高檔位置,65歲以上的「超高齡勞動力」參與率,則從十年前的7.5%,到今天高抵8.6%,簡直要勞碌到天命。
在職勞動力保位延退的職場機會空洞化效應
當然,這種弔詭反常的就業市場變化趨勢的反面意思,更足以說明今天臺灣新世代青年勞動力「就業機會越來越短缺」的臺灣社會新生挑戰大課題。
祇是不知道滿腦子充塞「仇富反商剛烈意識形態」「百般迴護青年新世代小確幸」的當今執政當局,有沒有在眼看著越來越多「外人外資畏懼進軍臺灣市場」「本國產企業增量外移他遷」「青年新世代乃至青年學生躍增多量向西進求學、向西進求職」的「新世代社會大浪潮」,有沒有一絲一毫「國家安全以亮大紅燈」的國家社會危機警覺意識?
臺灣新世代青年勞動力勞參率降低而失業率挺升的背後,是新世代青年勞動力對於新進職場的「門檻薪資」(起薪)期待值與現實市場通則之經常薪資水準之間的落差太大,以致多有「不願意就此進場」的猶豫,寧可待業在家延續學生階段的生活型態,而津津樂當「靠爸族」或「啃老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