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惡劣的自然環境與新空間秩序
從七世紀到十四世紀,是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蒙古人接續建立歐亞規模帝國(歐亞帝國)的時代。在這些大帝國成立的背景中,有著如出埃及記一般大量出走(exodus)的第三空間革命。在阿拉伯人所居住的阿拉伯半島,其中沙漠地區佔了絕大部分,是夏季氣溫高達四十五度的炎熱之地。土耳其人所居住的土庫曼,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沙漠,夏天氣溫達到四十度以上。另外,蒙古人生活的蒙古高原則是冬天氣溫降到零下三十度的乾燥地帶,狂風從西伯利亞呼嘯吹來,極地的游牧部族具有強烈的脫貧欲望,而這種欲望成為一連串空間革命的動力。
在第三空間革命中,阿拉伯人、土耳其人採取軍事征服與移居的形式,部分蒙古人也遷徙到歐亞各地。配合使用馬匹和駱駝的強盛軍團與商人,騎馬游牧民族建立了橫跨歐亞的空間秩序(歐亞帝國)。他們之所以能建立大帝國,最重要的因素是拜占庭帝國、薩珊王朝及宋朝等農業帝國的衰退。趁此千載難逢的機會建立歐亞帝國,其中蒙古人甚至建立出超強帝國。
直到現在,游牧的型態仍與過去相同,但曾有一段時間,游牧民族以卓越的軍事力量主導著歐亞。獨具慧眼的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注意到這個事實,他認為七至十四世紀是「游牧民族爆發的時代」。
然而在今日,中國史書將蒙古帝國以「元朝」置於中國史的框架中,以此巧妙地抹去歐亞第三空間革命的說法,使世界史的所有路徑無法完整呈現。所以有必要確實地以鳥瞰觀點來看世界史,對歐亞空間秩序的推移採連貫的角度來觀察。
預備歐亞轉換的穆罕默德
第三空間革命倏然出現在多數是沙漠的不毛之地—阿拉伯半島,由阿拉伯人所整合的大空間,與伊斯蘭教有著密切關係。
伊斯蘭教的創始者穆罕默德(約570-632)是個沙漠商人,他出生於阿拉伯半島西部的商業路線上主要城市—麥加。穆罕默德的父親在他出生半年前病死,他在六歲時又因母親過世而成為孤兒,然而這個孤兒翻轉了整個世界。
過去曾有發出紅色光芒的隕石在麥加殞落,而隕石的神祕性質使麥加成為阿拉伯游牧民族的聖地,進而發展為以祭拜直徑三十公分黑聖石的「卡巴天房」為中心的宗教城市。散居阿拉伯半島,約二百人的游牧部族,為祭拜各自部族的神祇而來到卡巴天房,祭拜時常有熱鬧的市集。
六世紀末,長期在薩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國之間的戰爭愈趨激烈,雙方軍隊攻擊彼此的首都;此時,在阿拉伯半島西岸(漢志地區)一個地方性的宗教城市—麥加卻因此崛起。新的商業路線延伸到阿拉伯半島西岸的漢志地區,麥加成為連結敘利亞大馬士革,與半島南部葉門地區分路中的主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