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轉型正義,留著中正紀念堂的雕像與文物展示,顯得很弔詭。展間裡「蔣公」還坐在那裡批公文,這位一生反共的藍營大共主,若知道黨內後輩已跟共產黨眉來眼去,或許會覺得很孤單吧!
平日午後,去了一趟中正紀念堂。好天氣的關係,加上戶外廣場有傳奇塗鴉大師KAWS的大型作品展出,室內有日本「吉卜力動畫手稿展」,大抵還算熱鬧。遊覽車載來的觀光客以韓國團居多,不過觀光客大概爬上階梯,看完衛兵交接之後就集合離開了。
扁政府時期,靠近國家圖書館那側的正門牌樓,卸下「大中至正」換上「自由廣場」四個大字時,特別去拍攝吊掛作業,鴿子在自由廣場四個大字的周邊列隊,形成意義微妙的構圖。牌樓下方有警方和替代役男將抗議團體與支持團體隔開,抗議團體的紙板寫著「拆字者,中風」。
政黨輪替又輪替,自由廣場緊鄰抗議遊行集結的凱道與景福門,譬如洪仲丘事件與太陽花運動那時,都從凱道自然溢出到廣場。而紀念堂主體所在的建築,也變成統與獨的另類戰場,建築內的蔣介石銅像,成為繼續被崇拜與神格化,以及被檢討必須轉型正義的投射對象。
特別繞進位於紀念堂一樓、面積最大的蔣介石文物展示區,自從高中畢業旅行以來,這是第二次踏進這個空間。從戒嚴到解嚴,隨著許多歷史檔案解密、許多口述文字出版,像我這樣經歷過兩個「蔣總統」過世、全國配戴黑紗的世代,要從領袖神格化的思維走出來,大量的閱讀是必要的。
歷史前後比對彷彿電腦系統新舊版本升級,升級過程有些痛苦,尤其教科書與黨國體系歌頌的世界偉人、民族救星,刻意被掩去台灣戰後那段殺戮的歷史。所謂殺戮不僅是生命的剝奪,就算倖存下來的人也從此噤聲,那是更為殘忍的殺戮。而今談論轉型正義時,留著中正紀念堂的雕像與文物展示,其歌頌或緬懷的用意顯得很弔詭。
文物展示區的參訪人數不多,全部繞一圈,大概只遇到五個人,因此步入復刻了總統府辦公室場景的展間,一轉頭看到「蔣公」的人像坐在那裡批公文,還真是嚇了一大跳。展間的各種文字敘述,大抵還是維持戒嚴時期的「蔣公」尊稱與敘事口吻,民進黨執政想要貫徹的轉型正義走得異常艱辛,而國民黨想要從在野重新掌權,緊咬「轉型正義」跟「去蔣」畫上等號的解釋權,也只是僅存的戰術了。只是這位一生反共的藍營大共主,倘若知道黨內這些後輩已經跟共產黨眉來眼去了,或許會覺得很孤單吧!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刊《新新聞》1665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