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專文:比利時被恐襲的必然性

2016-03-27 07:10

? 人氣

比利時民眾為布魯塞爾恐攻遇襲者哀悼。(美聯社)

比利時民眾為布魯塞爾恐攻遇襲者哀悼。(美聯社)

在巴黎大屠殺之後,布魯塞爾又遭恐怖襲擊,幾十人遇難,數百人受傷,全世界又一次震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場慘劇再次提醒世人,這場自由世界與伊斯蘭極端份子的戰爭不是要不要打的問題,而只是戰場的選擇:你不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打,最後就得在歐洲打,在美國本土打。你不去端他們的老窩,他們就會打到你家門。結果就是巴黎、布魯塞爾這種慘劇。

我曾在「法國左瘋和巴黎大屠殺」中分析過,巴黎慘劇是有法國自身原因的:接受穆斯林移民過多過快,縱容伊斯蘭主義,熱衷歐洲共同體而開放邊界,社會主義政策導致經濟困境,歐朗德左派政府的極端無能等等。

為什麼巴黎屠殺之後是布魯塞爾?這不是偶然,因為上述法國那些內部原因,在比利時全都存在,而且有的更嚴重。所以這場布魯塞爾悲劇,是必然的。

比利時恐攻,2名男子在布魯塞爾牆上留下給受害者的紀念(美聯社)
比利時恐攻,2名男子在布魯塞爾牆上留下給受害者的紀念(美聯社)

第一,接收穆斯林移民太多。

跟法國一樣,比利時也是接受穆斯林移民最多國家之一。比利時面積只有三萬平方公裡(比台灣還小),人口1100萬(不到台灣一半),但最多估計已有60萬穆斯林,占比利時總人口近6%,在歐洲國家中是占比例最高之一。像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總人口110萬,穆斯林就有24萬,近四分之一。在布魯塞爾的莫倫貝克區,50%以上居民是穆斯林。

大家都倡導種族共存,但實施起來並不容易。比較可行的方式是「細水長流」,少量接受,使之逐步融入所在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環境中,這樣才可能減少衝突。但比利時在「人道就是王道」的政治正確氛圍中,不僅大量接受移民(包括非法移民),而且還主要是接受跟西方宗教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伊斯蘭信仰者。大量穆斯林湧入,自然造成隔閡和邊緣化等後果。他們並不融入當地文化,而是自成一體,統計顯示,從2008年開始,布魯塞爾新生男嬰的最常見名字是穆罕默德。

第二,縱容伊斯蘭主義。

跟法國類似,比利時也是在歡迎「多元文化」的口號下,縱容伊斯蘭主義。法國有2200座清真寺,是歐洲最多之一。據1997年時的統計,比利時的清真寺就已達240座,而比利時面積不到法國的20分之一。在布魯塞爾的著名觀光地、開放式公園「五十年宮」裡,就坐落著「布魯塞爾大清真寺」。在穆斯林集中的莫倫貝克區,就有24個清真寺!其中只有4座是政府承認的。

那些阿訇毛拉們覺得這還不夠,據英國《每日電訊報》,比利時的伊斯蘭教士們還要求建造更多的清真寺,而且要把因做禮拜人數太少可能要荒廢的基督教堂改為清真寺。像在比利時的安特衛普市,已經有36座清真寺,但該市左傾副市長海倫支持把一些不用的基督教堂改成清真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