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波表示,台灣在經濟發展過程,創造了中國歷史上自由經濟體系與公平正義概念,在中美對抗當下,台灣也要思考「台灣優勢在哪裡?」他舉例,台灣紡織業20年前是夕陽產業,如今又再生了,在農業、醫療服務業、教育產業,乃至於社會轉型、經濟轉型、政治轉型過程,發展了哪些核心價值?哪些可以讓正在崛起的新興市場國家借鏡,「這方面我們下的工夫不夠,特別是政治人物。」
徐小波表示,台灣未來沒有人口紅利,企業與政策擬定者應該思考,台灣未來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上,到底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價值?70年代前經濟部長趙耀東推動「大汽車廠」,該政策雖然失敗,卻也造就了國內汽車零件產業,相對之下,韓國大汽車廠成功後,現在反而經營非常困難。台灣60年發展經驗是非常珍貴,應積極整合台灣優勢,對於需要台灣經驗地區,進行知識輸出。
徐小波表示,台灣的經濟實力不僅僅只是GDP,海外台商長期以來在國外投資經驗,都是台灣軟實力的一部份,台灣同時有豐沛的創新創業能量,「我在中國常說,把台灣一千大、二千大企業列出來,8成以上企業在2、30年前都是新創事業,很少有國家是這樣產業結構,除了美國以外。」
「台灣要在美中之間生存,必須瞭解兩國利益」
徐小波強調,台灣要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生存,必須要瞭解中國與美國利益,「美國利益是很矛盾的」,美日貿易大戰時,他成立時代基金會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洽談合作事宜,當時美國剛好發生美國國會調查MIT接受日本產業贊助是否過高一事,當時他代表台灣產業與MIT接洽,並且告訴企業界,台灣若要與國際接軌,應該與MIT等世界研究機構合作,當時台灣捐助的數字很驚人,時代基金會與MIT的合作也為廣達雲端運算等台美產學合作鋪路。
徐強調,在中美貿易戰當下,台灣應該靜觀其變,讓台灣產業吸收新技術,這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外界形容,中美貿易戰是中美二國經濟民族主義的衝撞,徐小波認為,美國的民族主義,到底是反映一般民眾的主張,還是由美國菁英背後策動,其實可以討論,就如同美國總統川普主要支持者是美國中西部民眾,「民族主義在民主體制下是會變動得,相對之下,中國還在用老的民族主義,沒有聽人民的聲音。」
從台灣觀點,徐小波主張,「台灣絕對不要放棄吸引中國的人心」,不過這樣的主張,當政者了不了解?他很懷疑,「台灣年輕人已經沒有老一輩的情節,對中國的態度也在轉變,相對之下,台灣主要政黨迄今也沒有積極措施,爭取中國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