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今(12)日出席《共贏:中美貿易戰及未來經濟關係》研討會,針對華為孟晚舟遭逮捕事件所引發的中美科技戰,陳添枝強調,「貿易是雙贏遊戲,但技術競爭不是雙贏,絕對是你死我活」,中美在科技領域之所以有衝突,是因為華為等具備中國官方色彩的企業,企圖把技術市場化賣到國外市場,引發美國的科技圍堵。陳添枝說,中美貿易戰只是序曲,接下來的中美科技戰,可能會打很久、很久。
該研討會由余紀忠基金會主辦,邀請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主講,與前經建會主委薛琦、理律律師事務所創辦人徐小波,以及陳添枝等人對談,共同剖析貿易戰風雲下,全球政經前景。
「毛澤東時代確立科技自主」
陳添枝表示,中國早在毛澤東時代,就確立科技自主政策,1963年毛澤東曾表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過去我們打的是上層建築的仗,目的就是要搞生產,搞上層建築、搞生產關係的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現在生產關係改變了,就要提高生產力,「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
陳添枝說,中國在低所得時代,研究發展占國民生產毛額比率即達2.75%,在西方完全封鎖下,完成「二彈一星」,因沒有歐美技術奧援,中國在這個階段取得了技術完整性。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除靠外資後整廠輸入外,又增加技術授權、外人投資等引進外國技術管道,技術引進效率大為提高,創造過去30、40年的科技成就。
陳添枝指出,中國的自主創新有三個特點,一是系統整合性技術,二是利用國內廣大市場,三是利用市場進入障礙,通常是國企或類國企壟斷。
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把高新技術列為國家戰略,2005年中國發布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成為中國科技發展重要轉捩點,確立透過研發補助、租稅獎勵推動核心技術研發。
「中國半導體創新失敗,但行動通訊進展大」
陳添枝說,不過,中國在自由經濟下的自主創新,泰半仍以失敗收場,比如半導體,CPU僅能應用在軍工業;然而,非自由經濟運用領域,中國運用國內市場主場優勢,在行動通訊、高速鐵路、能源領域自主創新,取得重大進展,「由於這是政府高度干預領域,中國取得優勢後,也成為中美科技衝突主要來源。」
陳添枝表示,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巡視珠海格力電器的談話可以看出,習近平在中美貿易戰後,已釋出「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力更生奮鬥」的訊息;不過,在美國科技圍堵下的自主創新,是條艱辛道路。
「昔美日科技戰,美扶植韓台半導體」
陳添枝說明,在西方技術領先下,技術先進者一定會圍堵後進者,由於自主創新推動,必須靠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不斷獲利才能持續,自主創新對於後進者而言,是非常困難,台灣過去也嘗盡苦頭,全世界迄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挑戰美國科技霸權地位。
陳添枝以美日兩國,在1980年貿易戰為例,其背後隱藏的是科技戰,面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威脅,美國政府當時將日本半導體購買美國Fairchild半導體的案子擋下來,後來美日簽訂半導體協議,從今天全球半導體產業角度,日本在半導體戰爭可說是全面敗北,美國當時的科技圍堵作法,就是改變營運模式,包括扶植韓國與台灣。
「技術競爭勝負,取決市場非政府」
陳添枝認為,中美科技戰的衝突根源,並非來自企業而是來自政府,然而,技術競爭勝負,取決於市場,而不是政府,技術成就也非一夕之工,因此這個仗要打很長很長,面對科技圍堵,自力更生並不是一個好的技術發展策略。
陳添枝強調,美國可以運用籌碼仍然很多,包括在領先技術生產設備對中國實施禁運,其次,透過美國及盟友可掌握市場進行市場圍堵,另外,美國在基礎研究上目前仍遙遙領先中國,因應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美國目前仍領先的高等教育,目前對中的留學生政策,也已經在改變,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尖端科技領域,已經不收中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