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森林治理並沒有因為首次政黨輪替而受重視,時任總統陳水扁雖曾於選前承諾,但國家公園仍因國會朝小野大胎死腹中。李根政將森林運動的挫敗寫成碩士論文,也從中理解到:握有執政者的政治承諾不等於打開改革大門,仍須一波波的衝撞,才有機會在政策上體現民間運動的訴求。
催生國家公園的過程中,李根政曾被影射是為求官職。事實上,他長期以小學老師的身分倡議,一直到四十歲才半路出家,專心搞環保運動。二○○七年,他辭職成立地球公民基金會:「教育界少了我,算不得什麼損失;但環境保護運動,需要十個、一百個更多的有心人士投入。」
重整隊伍的環保運動仍擋不住政府揮向森林的大刀。馬英九在○八年當選總統後加碼愛台十二建設的造林計畫:「八年內平地造林六萬公頃,每公頃補助十二萬。」不少人砍大樹種小樹來申請補助,形成假造林真伐木的局面,反而流失更多山林。
像櫸木般抓牢台灣的土地
台灣的山林水土在開發過程中被削去一大半,但李根政在馬告國家公園催生運動中結識的好友、泰雅族民族議會秘書長歐蜜.偉浪的口中,像櫸木的根部一般堅韌,主根可以在懸崖或巨石縫中伸展到地底深處,長出牢固的根基,即使遇到狂風暴雨也不至於被吹倒。
留得青山在,李根政的百年山林史已經為森林運動打下根基,要抓牢台灣的土地,長出環境運動的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