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貿易與製造業政策辦公室報告:2018年6月
以下是該報告的引言,定義中國的「經濟侵略戰略」:
中國政府正在實施全面的長期產業戰略,以確保其在全球的主導地位……北京的最終目標是讓本國公司在國內首先取代外國公司,作為關鍵技術和產品的設計者和製造者, 然後銷往國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歷了快速的經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實現了工業化及全球價值鏈中之向上提升。然而其成長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是透過不符全球規範和規則的行為、政策和做法(統稱為『經濟侵略』)。」
「基於中國的經濟規模和市場扭曲政策的程度,中國的經濟侵略現在不僅威脅到美國經濟,也威脅到整個全球經濟。在某些方面,中國對其侵略行為、政策和做法沒有隱瞞: 它們出現在中國官方文件、領導級官員的行為,以及商業組織、智囊團和政府機構所寫的報告。有四大類此種經濟侵略,包括:
一、保護本國市場使其免於進口品的競爭:此類別包括高關稅,非關稅壁壘和其他法規方面障礙。
二、擴大中國產品在全球市場的份額:採行的產業政策工具包括出口融資,以及整併國有企業,使其成為「國家冠軍」,具有在國內和國際市場與外國公司競爭的能力。中國企業也受到優惠政策資助,導致中國國內市場產能過剩,從而抑制了世界價格,並將外國競爭對手逐出全球市場。
三、在全球取得安全的核心自然資源供給:中國使用掠奪性的「債務陷阱」經濟發展及金融模式,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資金,以換取對其自然資源的控制並取得市場准入。這些資源包括鋁土礦、銅和鎳,以及稀有物質如鈹、鈦和稀土礦物。這種掠奪性模式在法治薄弱和威權政體的國家特別有效。
四、在傳統製造業居主導地位:中國已經在許多傳統製造業中據有領先地位。它通過優惠貸款和低於市場的公用事業費率,以及寬鬆和執行不力的環境、健康與安全標準來實現這一目標。
正如歐洲商會所言:「這一代人以來,中國一直是世界工廠。」到2015 年,中國已占全球汽車產量的28%,全球造船的41%,超過50%的全球冰箱產量,超過60%全球彩色電視機生產,以及全球80%以上的冷氣機和電腦生產。
此外,中國追求兩類經濟侵略,這是本報告的重點。這些包括:
一、從其他國家獲取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包括美國。
二、抓住未來可造就經濟增長的新興高科技產業以及國防工業的新發展。
本報告以下將詳述中國產業政策的主要法令、措施和行動,來說明它如何執行以上兩個政策。中國政府尋求透過這些政策,來獲得美國技術和知識產權皇冠上的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