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翻轉教育-看見台灣新契機

2016-04-02 05:50

? 人氣

十二年國教所引起的爭議並不小,「快樂學習派」和「精英理論派」雙方不斷交戰,我們或許無法決定大局面的更動,但我們仍可問問自己想要些什麼?

十二年國教所引起的爭議並不小,「快樂學習派」和「精英理論派」雙方不斷交戰,我們或許無法決定大局面的更動,但我們仍可問問自己想要些什麼?

「噹!噹!噹」,早修的鐘聲響起,你睡眼惺忪的在桌上醒來,迎面而來的是一張數學練習卷和國文默寫填空。昨晚,為了準備考試,你只睡了5小時,一想到今天的課表八堂全是學術課程,放學又得準時到補習班報到,打從心底的無助感油然而生,但你知道你並不是少數,全台灣各個角落的學生,都和你一樣,在為未知的未來奮鬥,「這樣讀?真的有意義嗎」你問著自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二○一二年,十二年國教「超額比序」原則占據各大媒體的版面,正反雙方在網路、校園、平面媒體等各大管道,都掀起了一波論戰,一端是憤而不平的「精英主義派」,他們擔心,免試後的教育,會逐漸走向平庸化,精英主義不再復存;而另端是「快樂學習派」,他們希望教學正常化,任何形式的成績、比賽都該被消滅,為的是「適性教育」、「成就每一個孩子」。

這兩股徹底相反的力量,卻仍圍繞著同樣的主題在轉,那就是「考試」。教育改革的呼聲,早在二十年前就出現了,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做出的改變往往無法對症下藥、遏除弊病。學生、老師、家長到底該做什麼改變,才能幫助下一代更適應未來社會、面對未來變遷?拿掉「明星學校光環」後,學生的動機如何?對於教學是否有幫助?都有待時間來做見證,但可以確定的是,除了培養學生「會考試」的能力外,應該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核心能力值得被重視

一、搶救「無動力時代」

老師在講台上,賣力的講解著數學習題,底下的同學眼神中卻只剩空洞,甚至有些人早已開始養精蓄銳、拿出手機開始神遊。一堂50分鐘的課程,老師與同學間沒有互動、沒有對話、更沒有交集,根據《親子天下》的調查指出,過半數的國中生認為自己的學習動機並不強烈,在課餘時間經常、主動閱讀課外讀物的比例僅有三成,更有八成的老師同意,在不考試的情形下,同學並不會主動念書。但奇特的是,台灣學生於2012所做的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施測中,數學科全球排名第4,總排名全球第13名,優異的成績,顯示了台灣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學術表現佳,但學習動機卻往往差強人意。「學習」,是否只淪為一種機械化、毫無樂趣的「例行公事」?

二、免試了,然後呢?

筆者為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的第二屆白老鼠,對於此政策備感憂心,不少學者也都直指,這僅僅是換湯不換藥。每間公私立國中,都極盡所能的將孩子的比序成績往上拉高,體適能一測再測,約半數的同學都能成為幹部、各式新奇的競賽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到了最終,關鍵仍在於比重30%國中教育會考,仍然是以成績作為入學依據,不禁讓人質疑「邯鄲學步」是否在台灣重現,學習歐美的教育模式,只學了光鮮的皮毛,內裡卻破了個大洞。而家長們對於未來的恐慌,卻造成了一筆新商機,補習班開了各項證照、語言訓練班,補「閱讀能力」、「科學素養」逐漸成為慣例,同學們的壓力不增反減,繁重的學校課業加上各項才藝,心裡的苦只能拼命往肚裡吞,爸媽在經濟上的負擔更是沉重,究竟是多元入學,還是多「元」入學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