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著名作家朱薩克以《偷書賊聞名全球,去年10月推出睽違了13年的小說作品《克雷的橋》,英國《衛報》讚譽此書是他的生涯代表作。今年2月國際書展,朱薩克帶著新書來台宣傳,想與台灣讀者分享創作點滴。《風傳媒》專訪朱薩克,希望深入瞭解他沉潛淬鍊多年後回歸的作品,聽他娓娓道來創作構思與理念。
溫暖的2月天,剛抵台未滿24小時的朱薩克(Markus Zusak)不見絲毫疲憊,帶著溫暖笑容接受專訪,親切又幽默地聊起新書《克雷的橋》(Bridge of Clay)創作緣起、書中角色、情節安排等,眼神充滿光亮,可以看出他對這部作品付出的用心與期許。
23年前靈光一線、13年寫就 朱薩克新作描寫家庭史詩
《克雷的橋》描繪澳洲鄧巴家(Dunbar)的家族史詩,這是一個愛著彼此又恨著彼此的家庭,歷經母親病逝、父親離家後,鄧巴家的5個男孩彼此扶持。有一天,父親突然回家,要求五人跟他去蓋一座橋。只有克雷願意答應,他覺得只有自己能修復這個家的一切創傷。
朱薩克透露自己20歲住在澳洲雪梨(Sydney),走在社區裡想著故事創作時,腦中浮現一個男孩蓋橋的畫面,他為這個故事取名為《克雷的橋》,而這也是本書的寫作緣起。朱薩克說,故事主角叫「Clay」,而英文的「clay」是黏土、泥土之意,可用來塑造東西,朱薩克說這正是克雷做的事:他蓋橋,將生命投入其中,他覺得自己做錯了事,因此想蓋一座美麗完美的橋彌補;他知道自己無法做得出色,但他仍努力去做,這就是最棒的地方。
朱薩克說,橋樑讓人們連結在一起,它能讓人們從一個地方到達另一個地方,能帶人們離開一個地方,也能讓人踏上返家之路。朱薩克說,克雷蓋橋是為了維繫整個家庭,讓家人團結在一起,而他也踏上這座橋離開了家。
《克雷的橋》裡,古希臘詩人荷馬(Homer)所作的重要史詩《伊利亞德》(Iliad)與《奧德賽》(Odyssey)是重要元素,朱薩克說這兩部史詩的角色都有形容其性格特質的綽號,例如愛笑的阿芙蘿黛蒂(Aphrodite),而他也採取類似作法,讓《克雷的橋》的許多角色各有綽號,例如鄧巴家的母親潘妮洛普(Penelope)被稱為「犯錯狂」,讓讀者更加瞭解角色特質。
《奧德賽》講述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特洛伊(Troy)陷落後,為了返鄉而踏上漫長的冒險之旅,《克雷的橋》裡潘妮洛普從東歐到澳洲,同樣是踏上漫長的旅程。此外,朱薩克說,荷馬在《奧德賽》裡講述了愛、爭吵、死亡等,而他想在新書裡探討同樣的議題,不過地點搬到現代澳洲的郊區,「我想寫個郊區家族的宏偉史詩」。
朱薩克:我愛自己筆下的角色
朱薩克說,他深愛自己筆下的角色,對他來說,那些角色都很真實,而他會為書中角色哭泣,「當你投入其中,你就相信那些故事是真的」。他認為克雷做的事並非罪大惡極,甚至是「美麗的」,而他父親麥可(Michael Dunbar)認為克雷做到他做不到的事,因此他離家了,這也讓克雷覺得自己得為這個家的破碎負起責任。
朱薩克透露可能會為《克雷的橋》寫續集,就像《伊利亞德》與《奧德賽》互有連結一樣,並打趣地說如果有續集,他會在書中對克雷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