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起眼睛,想像這樣的場景:左邊一群小學生正在操控機器人,此時右邊的小學生正利用擴增實境學習數學中的拓樸學;背後的機械聲來自3D雷射列印機,正印製另一組學生的課題;屋外還有一組學生正練習無人機。
這是澳洲羅斯翠達公立小學科學實驗室的實況。11年前,羅斯翠達成立澳洲第一個小學科學實驗室,帶動澳洲在初級教育成立專屬科學實驗室的風潮,幕後推手正是全球十大老師之一的理查.強生。
由英國瓦基基金會所舉辦的第二屆「全球教師獎」,得主獎金達100萬美元,8千位老師選一,競爭激烈,號稱教師界的「諾貝爾獎」。今年2月,決選十大老師名單出爐,強生是其中年紀最大、也是唯一的科學老師。
教材成本M型化
免錢抓水母、砸錢買機器人
羅斯翠達跟其餘公立小學一樣有預算限制,也沒有對外募款,究竟如何打造出一個「未來教室」?「M型策略」就是他的分配邏輯。
M型左端——花最少的錢,關鍵是就地取材。
「動手做學習」一直是強生的教育哲學,他相信從小培養動手做的習慣,有助提升成年後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他取用周遭環境裡的基本材料來上課,且教材盡量回收。譬如實驗室第一堂課,強生到附近河川取水、抓水母,分給各組上生物課,學生興奮大叫。
M型的右端——重金壓在高科技產品,關鍵是,搶買未上市的實驗產品。
2012年,3D列印出現入門機款,被視為3D列印元年,也讓強生決定用高科技引導科學教育,將3D列印引進科學學科,原來的科學教室也轉型為STEM(即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Math)教室。
2013年,強生拿下科學教育類的「首相獎」,他把2萬5千美元的獎金全投入補強教室設備,市售的3D列印機價錢較高,強生改至群眾募資平台買同類型、但新概念的產品,不但享有早鳥優惠價,也間接多結交一個有創意的朋友。
有了高科技設備,有了教學內容,強生認為:還要讓孩子親近科學家。
親製科學繪本
吸引諾貝爾獎得主來見學生
2013年,強生邀請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澳洲人馬歇爾和華倫來跟學生聊聊他們的醫學發現,對方開出一個條件:「如果要我們去,你們得先了解我們在做什麼。」
強生發現網路上資訊太生冷,學生無法理解,於是他帶老師開始研究這套理論,先寫成一本教材教小孩,要求小孩理解後,重製一本讓其他小孩都能懂的兒童繪本;10週後繪本完成,強生再度邀請這兩位科學家,親自來到學校跟孩子交流。這本名為《吞細菌的人》的繪本並被瑞典斯德哥爾摩諾貝爾博物館蒐藏。
強生還找孩子一起「跟科學家要簽名」,截至目前已蒐集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等2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的簽名、海報,總數超過200個。
在當專任科學老師前,強生已擔任20年全科導師,評價很高。資歷豐富的他,卻重新思索自己職涯規畫。2005年,校長決定推動科學教育,喚起他高中時對科學課熱愛,強生決定離開舒適圈、轉進專任科學老師。
強生認為,老師或其餘教育者,必須是個創新者,否則孩子一無聊就易有行為問題。強生不被金錢、身分、年齡所限,發揮想像力,讓科學在一所學校裡萌芽開花。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業周刊